转发卢迪台湾报告:
关于“控制――利益――技术”的三角关系
关于“控制――利益”二力博弈对于媒介的影响,不用再次冗述。对于以上
黄老师的观点,相信大家肯定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今天我想提及的问题,就是在这二者博弈的过程中,第三个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吸引着所有人的关注,这第三个因素就是“技术”。我们每天听到、看到“新技术”这个单词的次数相信肯定不少。但是,估计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生存的环境;改变了媒介本身;改变了对于媒介、广告的运营模式的人不在多数。
台湾之行,行至中南部。我们被铭传的老师们带着参访了很多家当地的广播媒体。其中包括台中的“全国广播”和新竹的“亚洲调频”。所到之处,我们无不受到盛情款待和对方单位的重视。从他们领导的言谈话语,从我们享受的接待标准,最后我对于他们的整体感觉就是四个字――“财大气粗”。在此佐证广播并不一定就是弱势媒体?
这些台湾各地方的广播频率,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个“广播台”了,不能同日而语。他们的组织结构及其完整,在集团中承担着不同职责的各个体系平台同步发展。网络社区、调频广播、线下活动组织、校园社团联盟、甚至网络购物、7-11便利店内的捆绑营销等等,手段和模式的新颖、细腻让人叹为观止。
特别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新竹的“亚洲调频”。他们推行数字广播DAB、DMB和卫星广播已经有将近五年的时间。但是话里话外,台领导对于这种模式的数字广播始终没有什么激情,不似我们这帮小孩对于DMB前途光明的看法。在后来的谈话中,对方关注的焦点问题终于逐渐展露出来,“网络数字广播”(利用WIFI技术)才是他们着力经营的“大事情”。为什么?“亚洲调频”不看好DAB、DMB,对于卫星广播也一笔带过,单单谈到“网络数字广播”的时候却是眉飞色舞,生龙活虎?其实道理很简单,依然没有逃脱“二力博弈”的看法。选择“网络数字广播”大力推广,第一因为成本、第二因为利益,第三因为控制。
具体说来,首先“WIFI网络数字广播”比Skype使用的无线网络带宽更大,传输速度和效率更高。其次,技术基础和硬件设备的“低门槛”使得这种模式的广播推广起来更加迅速和容易;第三,目前在台湾,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广播经营还没有受到太多政府的监管和控制,不似对于DAB、DMB,需要经营者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在获得牌照后才能展开运营。
而这“焦点”中的“焦点”,就是对于“广告”的经营。WIFI网络数字技术,为最大限度扩充广播频率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可是同样作为数字广播的DABDMB,还是有频道数量的限制的)。电台经营者可以几乎不受限制地为每一个广告主开设属于他们自己的“频率”,并与电台本身的不同类型节目捆绑组合。而且广播用户在欣赏节目的时候,并不能看到那些“广告频段”,他们没有可能在主动选择“节目”频率的时候跳开那些其实是“广告”的频率。电台可以利用网络IP锁码技术提供的可能,将任何一个广告频率随心所欲地与自己的节目频率捆绑在一起,从而达到整合传播的效果。利用广播传播迅速、及时、贴身的特点,得力于开设网络数字广播频道的快捷方便、简单易行。经营者可以在广播这个原来意义上称之为“传统媒体”的平台上达到互动传播、整合传播的强大效果。
为什么整个世界似乎都在为“新技术”而癫狂?现在多少明白了一点其中的真谛。对于媒介的经营,“控制”和“利益”是这个主体的核心和实质所在,就像一个人的灵魂一样。而“技术”可能就是这个人的衣服,衣服用到的材料也许就那么几种,不外乎棉、麻、丝等等。但是,就算是同样的纯棉服装,每一件衣服的外观依然千奇百怪,其表现形式有无限的可能。你何时见到有人看到一件纯棉T恤的时候还能理解是为何物,而在见到一件纯棉衬衫的时候就完全没有了判断能力?就像我们有的同学,每当听说或者看到一种所谓的“新媒体”,就会完全拜倒,完全失去了判断能力,成为了技术的奴隶,而不是驾驭媒介技术之上的思考者。
但是话又说回来,不似真正的“灵魂”和“衣服”之间的关系,在对于媒介的经营的问题上,这个“衣服”很有可能改变整个“控制”、“利益”的博弈格局。“技术”有可能使得媒介在“控制”的盲点处,抢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可能这个比喻还有待再斟酌,突然想到就随手写下,还期待与各位师长继续探讨。对于“技术”这第三股力量与“控制”和“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我还在继续思考中,希望黄老师、师哥和各位亲爱的同学们能给我指点迷津。
卢迪
2007年3月3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