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04年挂牌成立的数字媒体研究院,估计没几个人记得住,至于能够说得出它的“业绩”,那就更是凤毛麟角。
其实,广告学院成立之初几个有点独创性的科研设想和实验项目,都是和这个研究院相关的。第一是开始了“信息平台”的研究,从它的学理到产业实践;第二是移动多媒体研究,开始是通信系统的联通合作,后来是广电系统的CMMB,第三项就是设立博物馆平台实验。记得提出要建立中国广告博物馆的时候丁俊杰刘立宾大吃一惊,要人没人要物没物,用什么建博物馆?我当时就说过,先虚拟后实体,先线上后线下。广告博物馆的第一项工程就是设立广告作品资源库。
数字媒体研究院的操作其实有两套人马,一套是吕锐的班底,以软件学院为基础。再一套人马是子忠统领的广告学院学生团队,七个博士带领着十几个硕士,后来还孵化出赫赫有名的“CCData ”。


2007年,赵子忠找我说,大学准备借用数字媒体研究院的基础成立一个新媒体研究院,他有可能出任这个研究院的院长。我问,这个研究院虚的还是实的?他说,虚实均有,至于具体部署还没有定,都在筹备中。事后我知道,子忠所言是打了埋伏的,这个新设研究院与早年的数字媒体研究院完全不同,它是实的且有本硕博俱全的教学体系的。在面上,子忠给我说得比较含糊,但在底下,他说得比较具体,因为他需要动员一些老师过去。子忠当年想动员谁呢?有周艳张豪,但是,均被婉拒了。当我知道这样的事情我也警惕起来了。
大学的内部也是充满竞争的,师生同门同样会发生明的暗的竞争关系,俗话说就是上级决定下级屁股决定大脑。过去,子忠是从我们这里出去的,与广告学院有亲近感,可是,一旦独立了,成为大学的人,他就有他符合自身利益的符合上级决定一套做法。这些做法如果与学院无关还好,一旦涉及到双方资源,利益,尤其是涉及到了一个新开拓领域,大家都明白这个领域地位重要且影响未来,那冲突的风险就会很大。
新媒体领域经过数年摸索,终于到了一个学科专业构建的平台期,自然受到多方觊觎。早些年,做新媒体也就是追赶时髦,可是到了今天,它已经是一个专业标配,不做绝对的死,即使努力做,估计也很难赶上。所以传大又掀起了二次新媒体浪潮,不同学院不同专业都想在这个领域有自己的领地。
我原本推测,按照江湖做法应该给先行者一些优惠,广告学院是拓荒者那大学就应该顺势在原来的科研基础上帮助他们健全专业教育体系。但是,大学这一回并没有那样做,反而把子忠圈出来另立门户,表面是扩大影响实际还是有他们不宜公开的小九九的。我向来不相信组织也不相信群众,于是,我找到周艳,我说,既然子忠已经另立门户了,你赶紧论证一下尽快成立新媒体专业吧。
开始周艳不太积极,觉得办新专业累。我说,这个新专业是必须的,第一,无论是社会关注还是科研投放,新媒体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必然会爆发巨量的社会价值,抓住这个先机往纵深做,这也是开拓者的使命所在,我们已经做了第一,但绝不能在全面开花的时候退居幕后;第二,从科研角度说必须有人填补子忠带走的空缺。那几年我们的科研经费持续数年第一,子忠一走就出现了一个窟窿,必须快速补上;第三,不得不说的是,广告专业的未来空间和支撑有赖于这个新专业的存在。
说过这番话,周艳伙同几个伙伴开始筹备申报新媒体专业。一年不到接到大学的通知,专业申办成功了,名字就是网络与新媒体。那个时候,全国举办此类专业的院校不足十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