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系更名告一段落,这算是一次茶杯风浪吧?如果存在灯下黑,永远都有风险。昨天在去老崔面馆路上我就答应新利,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立的事情梳理出来。
对于数字媒体的关注其实开始于9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是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我也就是对于新生事物感兴趣而已。上升到专业教育的角度,应该是97年再度访学日本一年的那个时候,雅虎兴起孙正义勃发也在那个时候。
访学之前刚刚做完充满争议的“媒介产业化”研究。一年过后我对产业化有了全新的领会,那就是这个产业化不只是内卷式,必须全部与国际化数字化两个潮流融合起来。我这个思想的转变,周艳是最清楚的,她完成了“媒介购买集团公司”的研究之后接手了“媒介集团化”的研究,我们在苏州无锡深圳广州一路走访一路研讨,如何才能够形成规模化优势?与既往的机构合并行政捆绑不同,集团化的出路就是数字技术的突破与资本市场的助力。为此,金川还很得意地画了一个图,戏称“融合王八图”。这一系列的思想的转变与突破,基本收纳在《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这本书里。
说到这本书,考研的学生多少会接触一下,但有没有从中把握我们思想的变化就不知道了。
进入新世纪,对于新兴媒体的关注其实不只是我们一家,那个时候的新闻系,设立了与互联网相关的“创意媒体”和“音频工作站”。现在以行政为专业的杨鹏,当年就是“创意媒体专业”的一网管。西边的大学也搞过不少,但是,基本没有太大成功。当时我想,将新兴的技术应用到本科专业,这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当下之急,应该是跟踪为主科研为主,等积累沉淀到一定的时候再转化为专业不迟。所以,在那段时间我带着周艳的团队做了许多广电媒体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这些研究得到了广电总局的注意。2003年秋天的全校处级干部大会,广电总局的张海涛副局长在大会讲话中第一次提起了我们的数字化研究,他说,广电媒体的生死在于数字化转型,广院的这个数字化研究正好切中了产业需求的核心,值得鼓励值得支持。会后,善于捕抓机会的刘暨南高调宣布,在新落成的实验大楼成立数字媒体研究院,我当院长吕锐(当时的软件学院院长)当首席科学家,赵子忠为秘书长。
宣布成立数字媒体研究院同时,校方还发布了一个消息,新更名的“中国传媒大学”也准备搞学部制,新闻传播学部的学部长就是丁俊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