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夜大风,刮透了,早起看到西山还看到云彩。八点回到大学,先去看学院旧址,小黄楼还在,只是换了主人。进去看,那个院训也在,只是涂了红漆,红光闪闪。


出门看到了博物馆的侧脸,远眺图书馆。想进博物馆看看,太早了,门还没开呢。只可以门前留影。

进四十五号楼。门牌没有改,为什么?留着一起改,今年最后的工程就是改楼头,全新的玻璃大房,和博物馆遥相呼应,如何。

一楼见到了苹果机房,老妹很惊讶,这么多。老楼的时候她见过,二三十台苹果是有的,八十台,是不是有些多,我说人多了嘛。我还没和她说原来那个“图文创意”,十多台老PC呢。


上二楼,还是机房,以前叫戴尔机房。掌管机房的张津,工科背景,所以,很实用地就地取名。这个机房以前专为调查统计部署,据说现在排课有点杂。了解IMI的人知道,这也是它的发家之地。


三楼没有实验室,国家广告研究院和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的多功能室把着西边两头,然后就是我的办公室,终于收拾出来了。

三楼还没人上班,那就上四楼看吧。又是实验室机房。老妹在我的坛子上看过,知道那是新媒的风水宝地。


穿越楼道看到什么呢?大师工作室,孵化器,还有待建的实验室等等。我给潘师傅说,打开门吧。他说打开了。我说,以后四楼楼道不设门禁,他说听到这个说法了,让学生老师各个屋子乱串。







下楼,从二楼穿过走廊进博物馆。本来也想让她看看200平米高清摄影棚,门没开,算了。

先进三楼核心馆区,看到赵老师的珍藏展,再又看设计专业十五年教学成果展。








送老妹去T3,回转身到大学,九点多,三楼实验室有人来了。最早看到的是八姐和六哥。手下的人基本都放假走人了,剩下两个领导在忙乎。龙八最近使用最频繁的字眼就是“崩溃”。过道对门也有人,媒介编辑部的几位。我说来照相吧,要放坛子上啦。他们马上从“崩溃”转身出来。有点笑容了。



他们问我,第十个名字叫什么?我说没有想好。本来还是想说实验室的历史,先用了“小荷才露尖尖角”,觉得不对,改了,用了现在的比较中性的标题。可是,这个第十的结尾还是不理想,只是一通实验室炫耀罢了。
进门有道白墙壁,放些什么呢?那天和张津商量着,我不打算把那个“求强求实求新”搬过来,如果要说什么,我最想说的就是“敢想敢干而且还敢说”,不过,这样的大白话也不好上墙呀,放在心上得了。放大屏,做资讯,百年学院和百年老树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