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会,下午也是会。决定如下事项:
一、十七日院庆,老师们饭后出席;
二、二十七号研讨,各系发言,讨论;
三、全院网络整合,周艳担纲;
四、老楼办公条件整理,吴学夫和杨鹏担纲。吴学夫负责视觉设计,杨鹏负责施工监理。吴学夫重点整顿区域:卫生间,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而言之,以后有味就找吴学夫。
好了,发最新的还未出版的一百零三个视点。(注意,还未列入备考题库)
升民视点一百零三
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编辑部最近总爱迎难而上,讨论完全媒体营销之后又将矛头指向了现在风起云涌的终端产业。现在的传媒产业的各方力量大有点人人自危的味道,因为没有哪一方能够自信满满的宣称掌控了传媒业的未来,用暗流涌动甚至处处硝烟来形容目前混媒的发展状态其实都不为过。一场革命已经到来,然而这场混沌复杂的局势却让人难以摸清方向,找不准立场。就在此时,编辑部在多番讨论之后提出新的观点:引爆传媒革命的力量其实来自终端。
“终端”一词其实并不新鲜,从媒体诞生伊始,终端就存在。从传播的环节和流程来看,传者、受者、管道和终端是四个基本要素。传媒想要完成信息送达的任务就必须通过一定的介质或承载物来抵达受众。举例来说,报纸、杂志、电视机、收音机正是分别对应报刊纸媒、电视与广播几大传统媒体行业的终端。然而在过去终端往往被传媒行业忽略,因为它们通常处于整个传播流程以及传媒产业链的最底端,被内容与信息生产方牢牢控制,老老实实扮演着配角和附属的角色。所以现如今我们说终端引爆了传媒产业的革命势必会引起众多质疑,终端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吗,终端真的能影响传媒业吗,终端又是怎样引爆这场革命?这就是本期封面主题所讨论的重点。
为什么是终端引爆传媒革命?需要从三网融合说起。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FCC首次提出了关于三网融合的发展命题,在这之后我国三网融合走过了十年曲折的发展路线。到目前为止,2011年成为了我国三网融合真正发展的元年。在技术层面,融合已经成为可能,并且有业界付诸实践,数字电视、手机电视业务的开拓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代表。然而当这种融合潮流从技术层面进入管理制度层面之时,由于牵扯到不同部门、行业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受到阻碍。在此前提之下,三网融合能否按照理想化的方式进行变成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般而言,如果按照理想化的方式和状态来实现三网融合有三条道路可选。第一条是剥除广电行业的网络运营业务,将网络运营完全市场化,接受电信行业的管理和控制,十年前试图走这条道,但是没有走通;第二条是电信行业实现完全的转型,从现在的工信部剥离划归为媒体类,与广电一样接受相同的管控与限制,也就是笔者曾经预言的“媒信业态”,但事实上阻力重重;第三条是成立一个责权统一的机构,同时管辖广电与电信两个行业,实行“三网融合”的策略。在我国目前“维稳”的大背景之下,尚未看到大的体制改动迹象,广电和电信两股力量之间的博弈仍在继续,所以第三条路估计近期也很难走通。三网融合的实态其实是保持相当时间的“融而不合”,融合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领域-内容、渠道和终端中,内容管控层面没有开放也就无从融合,在渠道方面形成“平台竞争”的“3+1”局面,“合一”渐行渐远,于是,融合的实际需求成为一股左冲右突找不到出口的力量,愈积愈重,只能在管控相对宽松的终端领域爆发革命。这就是为什么终端成为传媒产业革命的突破点的原因。
于是,就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产业内在发展力量本土来袭,受众需求如同巨大的洪流找不到出口之时,“终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如今的终端已经是能够承载多种功能的在线媒体,正是这种新型终端将所有受众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并且让其在任何时间、任何状态都能够保持在线状态。平板电脑IPAD,智能手机谷歌Android系列和Iphone,互联网电视谷歌TV等等整合性智能媒体终端极大地改变了受众接触信息、选择媒体、使用媒体以及消费媒体的行为范式;同时也通过对受众的控制来影响和改变了媒体产业的内容生产、内容集成和内容销售模式;构建起新型的媒体业务形态,并使这些业务朝着多元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至此,终端对于媒体的影响力从受众这个层面开始,向内容生产、业务及产品建设拓展,一场由原有媒体产业链下层开始向上层蔓延的革命终于爆发。
文革时代社会流行过一句话,叫做“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意指从废除私有制到革去私有观念的尾巴,人人成为纯粹之人,大公无私之人。然而,三十年来中国从下到上爆发了另一场革命,我叫它为“欲望革命”,打开种种禁锢,自由奔放,一往无前。回望矛盾重重的媒体产业,技术努力遭遇利益牵扯制度安排依然遥遥无期。然而,我们将视野投放到终端,透过终端看到奔腾不息的欲望洪流。
顺者昌逆者亡,对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