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坛子里,还有一张学生们坐在博物馆前的留影令我喜欢。那天说起要在三楼学院与博物馆连接的走廊挂一些博物馆建设的图片我猛然想起这张照片,发给群里,同时也发了几张工地图。
下图就是博物馆前身的阶梯教室。那是寻寻觅觅不果,苏志武校长特批的博物馆用地。我和苏都属于77届学生,据说他出身华南理工,无线电专业。他上台时我们在底下嘀咕,一个工科男,懂得文科的弯弯绕吗?事实上,他懂但不介入,给各系支持力度很大且让你保持较大的学术空间。
可以说,从2005年开始筹建中国广告博物馆,如果没有2012年老苏的批准,我们拿不到那间七百平米的阶梯教室,那栋教室虽然极为老旧。
正因为有这种理解和支持,俺学院才可以将一座七百平米的破旧阶梯教室改造成近四千平米的广告博物馆。
有学生问我,现在还有那样的创新机会吗?我说,不可能了。自从那年拆了俺们的风水坡我就认定现任的这些领导可以做些小折腾,修个道弄个花什么的,要么就搞点专业拼图游戏。创新的这种事情很多是可遇不可求。所谓的创新需要基层蓬勃不断的动力同时也需要领导给与支持,这种支持不一定是金钱,更重要的是一个宽容大度的环境。我从教三十余年,经历和目睹许多的专业创新与突破,那时的大学并没有给出多少钱,但是,来自领导层的允许,默认其实就是最大的支持。时至今日,天天说创新说重大,但是,成果鲜见,为何?
基层很疲劳中层很迷茫高层很盲目,整体大的方向未定,创新也就是一句空话。我这几天从网上看到校方在红色景点的研讨总结,呵呵,大话空话废话连篇,作为资深的我,看不懂他们下一步要做什么。当然,他们也会说,用不着你懂的,我们懂我们搞就行。
机构如人,判断它的走向,看看言行就知道。把大学变成了官场,行事言谈绝对是眼睛向上,因为他的一切来自上层,这种时候,基层就变成了脚踏板,权权交易的坛场。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脚踏板的稳定,不出乱子。创新依旧会提及,但是,审核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是发自于学术或学科的内在逻辑,完全服从于粉饰功效,应时而作。于是,基层动力衰竭,剩下几个长袖善舞的明星始终立于舞台中央。
风高浪急之时,又逢动力匮乏之际,传大这艘船驶向何方?不想它了,只想那座风水坡,没了,赶紧立上吧,让返校的学生多少有点安慰,可以站立留影。得到的回应是,领导下令挖了风水坡,他不点头,大家不敢动呀。靠,一个大学的领导威望止于一座风水坡前,这叫什么话呀?
我不急,慢慢寻找合适的石料,在合适的时间重建我们心中的风水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