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年有会,大会。五号返京,马上感受到大会气氛,沿长安街走,满大街都是朝阳群众,红衣裳红袖章红色遮阳伞。周四那天去王府井看“周处除三害”,发现了东城守望岗,据说,这个新设岗位正在招聘岗员,一日值班十二小时,有一百七十元津贴。最短工作时间十日起,集中住宿。我问老婆,我等退休人士可否应聘,回答说,只收六十以下。
可能是受到东城守望岗的刺激,老妹说,离开北京之前想去看看老妈五十年代初期在北京学习的地方,具体的名称和地址她都搞清楚了。
五十年代初期,在韶关中级法院任职的母亲被派往北京,接受建国初期的新法律学习。据母亲记忆,那个时候学习的单位就是进京不久的中国人民大学。老妹说,那个时候人大还在西边,母亲回忆的学习地点在东边,实际的地址与记忆名称对不上。一年前我在平安大街看过段祺瑞政府旧址,也发现人大的一个文献研究所,我以为那就是当年母亲学习的的地方,但老妹说,这个地方与法律学系没有关联。她终于从资料中找到”朝阳大学“的相关资料,确认这里才是母亲学习的地方。


查百度有如下记录:
朝阳大学是1912年由汪有龄等人创办的私立法科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建设人材"为宗旨,办学上借鉴日本法学教育模式,侧重于大陆法系,以培养法律应用职业人材为目标,为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发展、法律人才培养做出重大贡献,是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的重镇。
1929年朝阳大学更名为"私立北平朝阳学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北平政法学院",后易名"中国政法大学"。1950年2月,原中国政法大学与原华北大学合并成立中国人民大学。
母亲是1950年春天上京,具体时间是春节之后的二三月份,也就是上文所言合并入人大之时,所以,母亲的档案说是在人大接受培训学习。


朝阳大学仅剩一个小院,门洞挂着的旧照可以看到当年的辉煌。那也是中国法学的摇篮。据说,第一期的学员是旧法制的教授们,第二期的学员是新中国各地的法院院长。母亲当时还是韶关中级法院的秘书长,她是顶替有事不能出席的院长名额上京学习的,用她的话说,第一次来到北京,每日学习新知识,同时感受新中国新气象,这也是她的人生高光时刻。我以为。
朝阳大学旧址在海运仓胡同三号,位置中国中医药大学附属临床学院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