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O 首页]
登陆博客 注册博客  
老农  人气量[6791054]
个人首页 | 管理博客 | 我的文章 | 我的相册 | 我的圈子 | 我的视频  
 
MYBO broadcast
search
 
个人简介
 
姓名:hsm
 
简介:注册之后就才能回复我的文章
三月忽飘雪,继续老妹文之二

 

    准备发文时候,抬眼看窗外,忽然发现天空正在飘雪花。三月雪!我继续昨天的老妹文。最近不少学生与我言及文革。我说,凡我这等年纪,都有一部文革记忆。老妹以小学生眼光,目睹了整个过程。我那个时候的家庭,父母除外,有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完完整整地经历了真个文革的方方面面。


小学生,大革命之二


风满楼

 

搬到大石街二十号后,有了自己的房间后,我很少听到父母夜间的悄悄话。学校放暑假了,二哥和三哥依然回校闹革命”,我和四哥各自去熟悉新环境,结识新朋友。我的活动范围也有所扩大,从省人委大院延申到越秀公园。有同学住在越秀公园旧城墙附近的省计委宿舍,带我走过不用买门票进入公园的“后门”,从此,越秀山成了我的新天地,尤其是公园的露天游泳池成了我最喜欢的乐园。不知不觉暑假过完马上就要进入新学年了。那天进了公园,沿着斜坡往五层楼方向走,经过越秀山体育场,那里人山人海,一看不是批斗会,而是欢呼毛泽东首次接见红卫兵的庆祝集会。

报纸电台报道那天在天安门城楼毛泽东接见了一个叫宋彬彬红卫兵,毛泽东得知她叫宋彬彬,说了一句“是文质彬彬的彬吗?要武嘛”,于是她改名为“宋要武”,顿时全国掀起了一阵改名热潮。忘了是哪个周末,热血沸腾的三哥也来赶时髦,宣布他改名为“卫东”。父母只是当儿戏,笑笑说,我们已经叫惯了亦民,还是叫亦民顺口。他的同学则叫他“黄卫东”至今。三哥还建议我把名字也改成“卫红”,因为我不习惯,没有采纳。那个时候改名换姓也是常事,父母为了不掉人头,曾改过几次名字,如“黄修”、“游玉葱”等等,随手而择,不带任何象征意义。文革年代不同了,一言一语具有政治的象征性,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有史学家说,宋彬彬改名为“宋要武”,带动无数青少年学生抛弃了既有的“文质彬彬”,迈向暴力武斗,八月以后的红卫兵破四旧运动使我这个小学生所见所闻,时而激动,时而恐惧。

8月的下旬,大哥从北京回到广州。1966年本来是他大学毕业之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停止了一切的毕业分配,全体大学生必须投身这场运动。他参加了清华的“还乡团串连队”,说到广东传播“革命火种”。那个年代交通联络系统非常落后,首都北京的红卫兵运动已经搞了两个多月,学校的领导基本打倒了,而在外地像广州这样远离首都的地方还在筹备阶段,所以北京的红卫兵到全国各地成立联络部,向当地传授文革经验,甚至指挥当地的运动。这就是史上“大串连”的开始。

大哥他们那个红卫兵还乡团备受重视,一到广州就受到省委书记赵紫阳接见,共同“交流文革运动的经验”。见面完毕,还乡团的红卫兵回家探亲。大哥趁机回家,小住了一个星期。我们见到大哥非常高兴,二哥和三哥更是兴奋,三兄弟围坐一起,切磋“革命经验”。这个时候,家里的床铺重新调整,我的床位让给大哥,搬到父母房间。在一个静静的夏夜,我半夜醒来看到大哥和父母他们都没睡,在悄声议论国家大事。我听到的不过片言只语,什么“打人斗人”,什么“戴高帽游街”,“谁谁被打倒”还有谁谁x被打伤之类。议论间歇只听见母亲说了句:“怎么那些红卫兵这么无理性呢?太惨忍了。”我知道“惨忍”是指什么,但是,什么叫“理性”我那个时候就不太懂了。

八月底,大哥随队出发去海南岛。临行前他专程到了东山的松岗东小洋楼拜访开山伯。七旬多的开山伯见到大哥很高兴,关心地问起北京的情况和运动的形势。他兴奋地告诉大哥,1966年是孙中山冥诞一百周年,他所在的广东省参事室准备在十一月份举行一系列的庆祝纪念活动,还向大哥展示已经制作好的孙中山像章。大哥看了立即提醒他注意当前时势,以免招致麻烦。因为家家户户已经开始挂主席画像,佩戴主席像章。开山伯笑着连连点头感谢大哥的提醒,因为在1957年开山伯已被划为右派分子。

196691日新学年开课。我准备上小学四年级,刚到学校还没有进课室就被告知,小北路小学被改名为小八路小学,为了支持大哥哥大姐姐们的革命运动,学校暂时停课,让出课室接待红卫兵。就这样,假期继续,何时复课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四哥的清泉街小学也以接待红卫兵为由停课。我原以为全部小学停课,后来才知道我的学校是广州市56间停课的小学之一,定为外地红卫兵接待站,其余的大部分小学继续招生上课。

93日,毛泽主义红卫兵广州临时总部在中山纪念堂宣布成立,第二天(94日),广州市红卫兵与北京来穗的红卫兵联合行动,宣布“破四旧总行动日”,上街发传单,对所谓的资本家、五类分子进行大规模抄家、游街。早在8月上旬,《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的决定》(即《十六条》)下达之后,广州市各校自己组织的红卫兵已经开始冲出校门,到社会上破四旧,即《十六条》里提出的资产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是资产阶级用来腐蚀人民群众东西,统统铲除掉”。他们走上街头,到处张贴传单和大字报。

凡是旧的或西式的东西包括地名、路名、店名、甚至人名、书画、穿戴、日用品等等都是红卫兵要破、要砸。他们路牌,砸庙寺,攻教堂,烧古书。禁止烧香拜佛,连香水、雪花膏、发油、发蜡等日用品都被停止生产消售;理发店里的电发服务也停止。互相之间的称呼如大人、先生、小姐、女士等全被废除,一律以同志称呼。与花草爱情相关的歌曲被视为小资情调,禁止演唱。各红卫兵组织油印自已的条文规定,施发号令。我们住的“黉桥街区”就在此时被改成“洪桥街区”。母亲珍藏的《康熙字典》是在这个时候被烧毁。

那天四哥在外面玩,听到红卫兵在街上宣传,说旧书籍、旧古董都是封、资、修的东西,应该一律交出来销毁。他想到家里的床底有一堆旧书籍,作为红小兵应该听从号召把那些旧书上交出去。他一个人拿不动那些书,就叫了几个红卫兵上家把那堆旧书取走。母亲下班回家知道此事就着急了,那些书是她从韶关下广州随身携带的精神食粮,在最黑暗的时候,就依靠这些书籍化解心中愁云。其中最受母亲珍爱的就是那本家传的《康熙字典》。

“抗日战争没有被烧毁而保存下来,万没想到,却被红卫兵付之一炬。”母亲后来回忆道,“我赶紧去找住在中栋四楼的卜大姐。她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老太婆,在家帮助女儿照顾两个儿子,后来被居委会招去做事。卜大姐一听我说,立即到居委会查询。她回来告诉我书找不到了,书要么被红卫兵烧了要么给运走了。”母亲没有太多地责备四哥,反而怪罪自己搬家的时候没有把书放好,以为暂时放在床底下,待有空再收拾,没预料到破四旧的大火烧得这么快,一直烧到家门口。母亲赶快把剩余的还没被发现的旧书放进了一个旧厨柜,锁好之后和旧报纸一起搁在不显眼的角落里。

“红卫兵”已经代替了共青团,而且比共青团威风多了 穿着旧军装,戴上旧军帽、腰束武装带、左臂套上印着“红卫兵”三个字的红䄂章,在大街上一亮相,那是何等风光!红卫兵喜欢操正步走路,喜欢拿着喇叭喊话,“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就是那个时候听到的, “混蛋”本来就是骂人的粗话,现在可以在公开场合广泛使用。小学的红领巾被废除了,小学的少先队被改为红小兵,只是小学生个子小穿不上大人的军装,只戴军帽显得有点不伦不类,连个敬礼仪式都没有。我一直认为,在文革当中,红小兵也就是个陪衬,成不了什么气候。

在我“红小兵”的文革记忆中,常常是以“破四旧”为起点的。在这个年代,旧军装旧皮带和旧军帽成了青少年的时尚,而普通市民从香港亲戚那里所得的牛仔裤、(那时还没有喇叭裤)连衣裙或窄口裤在一夜之间成了 资产阶级的“奇装异服”。坊间传言,红卫兵手拿着剪刀,检查过往行人,见人穿窄口裤或连衣裙,二话不说上前就剪,我听了好害怕。因为是盛夏,母亲最喜欢穿上她那条旧的清一色的深蓝色的半腰裙,配上黑白格子衬衫,显得大方斯文。文革一来,裙子被红卫兵当成小资情调,不符合无产阶级的革命形象,很可能会被红卫兵当街剪开。我央求母亲不要再穿裙子上街了,改穿工人服。母亲不以为然:

“为什么,大热天,穿裙子凉爽,再说到哪里去找布票做工人服呢?”

别人说,穿裙子是资产阶级思想,红卫兵看见了会剪你的裙子的。

哪里有这样的道理?穿裙子又不是不革命。母亲并没有拿我话当真。

我听同学说,有些穿牛仔裤的已经被拦住,裤子被剪了。我还企图劝母亲不要穿那不合潮流的服装。

“怕什么,这衣服又不是偷回来,怎么不能穿,量他们不敢向我下手。”母亲照常挺胸抬头穿着裙子上下班。不知道是她巧妙躲过了检查还是红卫兵不敢向母亲这样的大妈下手,在破四旧的高潮中,她始终穿着裙子且没有被拦截过一次。

 

 

  [ 上一篇日志 ]   [ 下一篇日志 ] 浏览 [790] 评论 [0] 发表时间 [2022-03-17 14:58:16.0]  
 

回复

共有回复0个 共1页 1


手机认证弹窗

身份验证通知

公安部网安大队要求,

您需要身份验证后,

才能进行此操作!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广告合作 | 问题咨询
Copyright 2007 @ Mybo.com, All Right Reserved. ICP证:京ICP备110065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