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O 首页]
登陆博客 注册博客  
老农  人气量[6564398]
个人首页 | 管理博客 | 我的文章 | 我的相册 | 我的圈子 | 我的视频  
 
MYBO broadcast
search
 
个人简介
 
姓名:hsm
 
简介:注册之后就才能回复我的文章
三十一号的一万步

 

   大屏研究院年底会。在金湖和马总吃过午饭,决定走路过去。穿过北京机务段的隧道,发现时间有点不够,改用小黄车。一路骑行中途拍照,还有胜利的V指,算是年底的祝福。


   会议四点结束,决定走回去。经过三环,运河,12800步。如此消耗,晚上不用游千米了。可以继续发文,如何打造学院的第三部分。

 

 

                         “广告”这个学院是如何打造的?(3)


      采访者:个人与集体,科研教学与经营顺从一个方向发展,你可以更加具体地介绍一下吗?


黄升民:我就以《媒介》杂志做例子吧。2001年留校不久的周艳老师向我提议,想做一本与媒介产业相关的专业杂志。我有些不解,传统杂志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呢?周艳回答说,一是做了媒体产业研究那么多年了,数字化研究也有很多新成果,我们需要把这些成果文章化,通过杂志让研究不断继续下去。二是我们既然搞媒介研究,还是应该有一个实践的载体,不然我们的研究是空对空的。恰好当时有企业愿意出钱资助,我同意了,并答应每期给她供稿。周艳单枪匹马带着在校几个学生开始着手做杂志。开办之初经费是有一点,但很不规范,没有正式刊号也没有行政主管,常被人嘲笑是一本“三无杂志”。办了几年,出资的企业坚持不住撤退了,剩下周艳和几个学生在坚守。怎么办呢?为此我们一起讨论了很多次,最后达成共识,无论多困难,还是要把杂志办下去。第一,杂志已经有了稳定的读者用户,成为一个观察和研究传媒产业的阵地;第二,通过编辑部的组织,队伍已经成长起来,有了相对稳定的团队;第三,无论是学生和教师,通过这本杂志找到了与产业连接的桥梁,达到了互动交流和学习提高的效果。至于维持杂志的运营成本,我觉得参与者没有过高的金钱欲望,可以靠低成本维持的,再者,一本能够提供知识和观点的专业杂志,总会有人出来支持为你买单的,这里需要一个巧妙的设计,必须选择合适的研究领域,必须考虑业界与学界的良好互动,我不像一些学者那样清高,把自己的研究关在象牙塔里,我觉得向实践学习为业界所用一点也不丢人。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设想。我们在与业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我们也有知识贡献,业界需要新的知识和思想观点。所以我们紧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一道共进退,努力站在产业前沿,为产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和理论观点,这个时候我们的学术空间也打开了,产生了许多有突破性的观点。

 

采访者:据我所知,今年是《媒介》杂志成立二十周年,《媒介》编辑部在十一月出版了一个纪念专刊,你也为此写了第二百四十五个视点。

黄升民:准确的说是245期杂志,每期杂志我都要写一个“升民视点”,这样一算就有245个视点了。如果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形容的话,编辑部的编辑记者是流动的,杂志和视点是铁打的。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进来又出去,从杂志学习到许多也贡献许多。编辑部有无数的周例会和学习会,学生记者编辑痛苦并快乐着,因为这是一个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杂志封面有一句口号:“传媒影响世界,我们影响媒介”。刚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是不是口气有点大,现在看来我们一步一步实现了这个目标。在出版二十周年纪念刊时,编辑部在走廊两边把245期的封面全部展示出来,我特意让我的学生从头到尾看一遍,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二十年来,我们跟业界持续保持着同频共振,时刻保持着对传媒行业发展趋势的敏感度,很多报道既有广度也有深度。

2001年创刊之际,正是媒介数字化的发端之际,我们的关注点也从此开始,例如20026月就以《中国数字电视盛宴》为题,对刚起步的广电数字化问题进行了深度报道。在这个阶段,我们是着力紧跟传媒行业的发展步伐,聚焦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广电与通信的竞争与融合、媒介产业化集团化运营、体制机制改革等领域。经过十年的努力,研究团队对于传媒行业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入,开始有意识地推出系列化、前沿性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2011年推出的“大”系列,那一年中国GDP上升至世界第二位,编辑部意识到媒介也将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发挥重大的历史责任,于是,推出了由“大台时代”、“大网天下”、“大剧辉煌”、“大营销崛起”、“大内容启航”、“大报沉浮”的系列研究报告,这在业界和学界都属于首例。

二十年来有没有全球首例的研究报告呢?有两个研究系列值得一提。这就是2009年开始的“内容银行”研究,和今年刚刚完成的“全媒体巨人”系列报告。

内容银行理论体系得益于对内容产业的全方位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交易在内容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交易背后所蕴含的内容评价标准、内容交易平台等问题,于是在2009年提出了“内容银行”的概念,这也是全球第一次提出基于大数据的内容可鉴定、可交易和资产化的理论构想。与此同时,我们在《媒介》杂志上先后推出了三期报道——《内容也银行》(2012)《再论内容也银行》(2016)《内容银行3.0:》(2020),对内容银行理论体系进程了完整而深入的建构。目前,内容银行的理论已经在传媒业界得到了广泛认可,此后也出现了诸多类似概念,如“版权银行”“文化银行”“数据银行”等,《媒介》对传媒业的思想引领作用逐渐显现。

全媒巨人的概念提出得益于我们对媒体融合的持续追踪报道。随着我们对媒体融合研究的深入,逐渐意识到所谓新型主流媒体,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容和业务融合问题,而是一个基于数字化、平台化、融合化和智能化背景下的媒介进化达到的新境界,即“全媒巨人”。为此,我们在2021年推出了三期“全媒巨人”专题报道,即《全媒巨人传:再造传奇》《全媒巨人传:漫漫征途》《全媒巨人传:谁主沉浮》,对国内外媒体机构的深入融合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完整的全媒巨人理论构想。我们认为,所谓全媒巨人,是对新形势下的智能融合媒体的形象比喻。它以人体功能映射智能融媒体的功能,通过数据化智能化,媒体可以实现智能化的人的延伸。全媒巨人有智能化算法构成的“媒体大脑”,有智能化内容构成的“内容心脏”,有进行智能化资源配置的“经营之肺”,有智能网络和终端构成的支撑骨架,有大数据作为维持机体运行的流动血液。各部分功能有机结合,高效智能运转,使得媒体成为一个嵌入社会传播沟通系的体量庞大的智慧有机体。这一理论体系一经推出,即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经与中广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度公司等机构联合,启动了该领域的科研攻关,推动理论到研发到应用的落地与成果转化。

二十年如一日研究媒介,努力深入扎根这个产业,努力站立在产业发展的前沿,努力针对产业遭遇的重大问题作出学术回应。做到这一点,所谓学术自信也就有了。持有这种学术自信,学院发展的根基也就有了。

 

 

  [ 上一篇日志 ]   [ 下一篇日志 ] 浏览 [610] 评论 [0] 发表时间 [2021-12-31 20:20:26.0]  
 

回复

共有回复0个 共1页 1


手机认证弹窗

身份验证通知

公安部网安大队要求,

您需要身份验证后,

才能进行此操作!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广告合作 | 问题咨询
Copyright 2007 @ Mybo.com, All Right Reserved. ICP证:京ICP备110065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