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O 首页]
登陆博客 注册博客  
老农  人气量[6564374]
个人首页 | 管理博客 | 我的文章 | 我的相册 | 我的圈子 | 我的视频  
 
MYBO broadcast
search
 
个人简介
 
姓名:hsm
 
简介:注册之后就才能回复我的文章
零下七度夜归人

 

     T3航站的零时,空空荡荡。疫情反复再又装修,显得到达大厅更加冷清。在等十一点五十落地的航班时,也顺便看黄家的微信群。老妹吐槽,卡城零下二十度,她已经一周没有出门。前几日的圣诞,因为疫情所致,一个家分三处,这对于无比重视圣诞的卡城人民来说,不到迫不得已,不会选择这样做的。我在群里留言,北京零下七度,在机场接机。

 

     就在准备庆祝结婚36周年的时候,接到老岳父病危通知消息。老婆马上启程去成都,接着打仗一般忙碌了近一个月。现在,算是暂时安定,她也可以返京喘一口气。昨夜启程,凌晨抵达。一生劳碌救火队员,这是她给自己的定义。我也赞同,就在我的坛子,每次出场,基本都是东奔西跑,如汶川地震,如广场阅兵,如上海救治,还有这一次,这就是自己的救火命。

 

 

    车上老婆说,在伺候老人间隙,她也看我的获奖感言长文,说不错嘛,顺手就发到七七群里,结果有问题了,马上被问何时举办“杰出宴”。


   台上感言规定三分钟,随后文字采访6000字左右。我喊张同学,你就拟定问题采访吧,反正三十年做的那些事,于是,就出台了这篇采访文。今天先发第一段。


“广告”这个学院是如何打造的

 

采访者:据最新数字统计,目前全国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学系共有一千多个,广告学专业有三百五十多个,居第一。新闻学专业有三百二十多所,占第二。余下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广播电视专业等。全国公办的以“广告”为名的学院只有一所。你作为始创院长,可以说说当年学院创办的历史吗?

黄升民:广告学院成立于2002年。那个时候,中国传媒大学还没有改名,叫“北京广播学院”。新世纪初始的2000年,大学开始扩张,分别成立了诸如新闻学院,电视学院,动画学院等,成立广告学院也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的。当时大学希望我出任这个学院的院长,我拒绝了。因为我觉得我做一个广告学系还可以,做一个学院资源不够会比较吃力,因为当时只有三个专业,广告、设计和公关。依靠着这点底子做成一个全世界都没有先例的“广告”学院是不够的。就在这个时候,世界最大的广告公司日本电通提出与我们合作办学,拟办一个“电通广告大学”,并提供资金和人力的支持。当大学再次征询我的意见时,我就答应了。“电通广告大学”筹措了一年多,因为没有得到教育部的批准无疾而终,日本人走了我们只好自己单干,因为当时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我领着三十人不到的广告学系,带着三十万不到的新专业开办经费,入驻一个比我年纪还大的三层小楼,开始打造全国唯一的广告学院。

采访者:我查阅了一些创办学院的记录,发现学院成立不久,你在2003年也开设了一个名叫“升民讲坛”的博客,博主自称“老农”,这里也有故事吗?

黄升民:广告学院之前是广告学系,隶属新闻传播学院,再之前是新闻系底下的广告教研室。广告专业创建于1988年,全国第二所。广告学系成立于1994年,可算全国第一所,当时曹璐任系主任,我是副主任,我给自己定位就是一个做事的副主任。厦门大学有个叫金川的学生在我们广告学系读研究生,厦大的陈培爱问他的广院感受,他说,就是像农民一样的干活。我听了哈哈笑,觉得这个概括很好,从教研室到学系再到学院,我就是像农民一样苦哈哈干活。所以自称为老农。

采访者:你的学生回忆创业当年,除了金川说“如农民一样干活”,还有浙江大学来的现在做了副校长的张树庭说“豆腐渣炼成钢”,曾经出任过央视广告中心主任的何海明也说,“在老黄的骂声中成长”,看来这个创业路程真是充满了艰辛。

黄升民:白纸描图,平地高楼,这个过程当然充满艰辛。90年代初期我回国任教,广告学专业只是一个五六个人的教研室,资源极度匮乏。丁俊杰曾回忆道,一个教研室五张椅子居然是五种颜色,一些专业老师刚刚冒头就被广告公司挖走。我作为教研室主任给学期排课,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专业老师跳槽,课程无法安排。这怎么办?那个时候大学很困难,只能让专业自生自灭,你要维持专业生命,只能自力更生向社会找资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做交换。最典型就是1992年夏天的潘婷派发。宝洁公司进北京需要做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调查和实验,在北京派发60万份的试用品。组织这样的市场活动,需要周密的行动计划,严格的组织管理,详尽的人口地图和现场质控监管,还有事后的抽样验证。在当时没有哪家专业机构敢接这种活动的。我和丁俊杰把它接过来了。京城炎夏,我们带着三十多个广告专业二年级学生组成核心团队,再又招募二三百人的各大学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60万份样品派发。这个派发活动不只是让专业有了一些收入,更重要的是让我形成了应用性专业如何办学的思路。新办专业都会遇到资源匮乏问题,伸手拿钱最容易,但是,一般拿不到,拿到了也很难持续。最好的做法是找到专业与产业的结合点,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服务于产业实践,从而取得双赢。很有意思的是,那次派发得来的收入,我们还是花到学生身上,把所得收入拿来买电脑和专业所需的课程。这个做法还引起当时《人民日报》的两次关注和提及,如1992714日第4版《用“潘婷”换电脑》报道,1993131日第4版《发生在广播学院的新鲜事 学生打工挣钱邀请教师多讲课》报道。这次活动奠定了广告学院一直坚持和倡导学院文化,那就是白手起家,独立创业

“潘婷派发”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产业的发展对学术知识有很大的需求,掌握了这样一种知识可以有所作为。专业不是简单地追着产业的发展步伐走,是可以形成一种平等关系的。只有这种平等关系,才会形成一种良性交换。关于交换这一点要感谢我在留学期间的学习,市场经济的精髓就是实现交换,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交换这是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也会有交换关系。学科和产业同样存在一种交换机制,产业的需求你能够满足,你的知识就可以得到产业的养分,形成一个互补的生态环境。后来做的几件事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走的。1993年我和丁俊杰开始合作给央视做一部20集的《现代广告教育系列》电视片,借着这次采访拍摄机会,我和丁俊杰把中国领头的广告公司,媒体和企业走访了一遍。这个工程是非常浩大的,也让我们第一次深入接触到产业一线前沿,对于广告产业的发展整体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把握。在19941995年,我们开始做IMI中国城市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这是中国第一部城市消费的数据库,开始是三个城市,后来发展到二十个城市。持续的规模巨大的数据库是学科研究的基础和源泉。这也应该感谢我留学的经历,人文学科要有自己的科研体系,必须认真做两个基本建设:一是持续积累的相关的数据库,二是持续积累的相关的案例库。我们做了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的数据库之后,又着手做了IAI中国广告作品年鉴,这是中国第一个广告作品库。有了自己的数据库和案例库,我们做研究就有底气了。九十年代末,我们除了消费研究,广告作品研究,又开始做媒介产业研究,广告主研究以及广告产业发展研究,那就是延续后来的“中国广告二十年”系列,庞大的资料收集之后形成二十集文献纪录片。这些研究具有如下共同点:第一,完全独立自主的选题;第二,研究紧扣产业需要和教学需要;第三,彻底的项目团队管理体制。2001年在深圳大学举办的广告学科发展研讨会上,我向新闻传播学科的同行系统介绍了广告学系的经验做法,并第一次提出要打造专业的学科知识平台。


 

  [ 上一篇日志 ]   [ 下一篇日志 ] 浏览 [772] 评论 [0] 发表时间 [2021-12-28 09:59:52.0]  
 

回复

共有回复0个 共1页 1


手机认证弹窗

身份验证通知

公安部网安大队要求,

您需要身份验证后,

才能进行此操作!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广告合作 | 问题咨询
Copyright 2007 @ Mybo.com, All Right Reserved. ICP证:京ICP备110065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