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O 首页]
登陆博客 注册博客  
老农  人气量[6174589]
个人首页 | 管理博客 | 我的文章 | 我的相册 | 我的圈子 | 我的视频  
 
MYBO broadcast
search
 
个人简介
 
姓名:hsm
 
简介:注册之后就才能回复我的文章
我做院长的故事十二: 院长也就是个工头

       继续院长的故事。有了几张草图就可以建构百年学院?笑话。这样的草图一夜之间可以画出百张千张,如果加点情怀的味精,那就是学科建设愿景了。我爱画草图,因为方便表达,但是,我不全信草图。草图提供了一个大致方向和范围,真正落实,需要有团队,有资源,有制度安排。然而,还有一个关键点,作为院长的学院责任人对于这个建设中的的学院的一个定义。在对学院组织定义之前,有一个自身的院长定义。

 

        我做了十几年的院长,也熟悉周围的院长们,如果提问何谓院长,估计会得到两种基本答案,第一种充满官场气息回答,当官呗。学院就是大学中的一个行政单位,院长享受正处待遇;再有一种,属于文雅一点的,学科领头人,因为学院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学术组织。这样的回答的对吗?我说对也不对,虽然我也这样回答的,但我回答后总是一肚子怀疑。说正处待遇的院长没有错,问题是问什么我们对于这个正处级行政级别那么在意呢。在薪酬体系上,正处院长和正高教授相差不大,但是,拥有院长的行政权力,在组织筹建和资源分配就具有很大的话语权。九十年代感觉不大,那个时候只有处级序列的学系,系主任资源匮乏就像一个维持会的会长。这几年大学的资源增多,院长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这说明整个大学资源体系和权力体系朝着行政化体系急剧倾斜,行政系统控制了大学的资源分配,掌握了切蛋糕的主动权。

 

       再说这个教书育人,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空话。只要和教育沾边,哪不是教书育人呢? 中小学是,机构培训也是,一到社会的高等教育泛化,大学是不是需要给自己一个明晰的产业定位呢?如果不明晰,泛泛的教书育人培养栋梁,大学的未来不容乐观。

 

      大学的事说大了,还是说学院吧。

 

      首先,必须有一种产业思维来理解学院。学院的属性是产业的还是事业的,我认为,应该是产业的。用产业的思维去做学院还是用事业的思维去做学院,两者是有差别的。我理解的产业思维,核心是一个交易的思维。在适当的规模之下,彼此的平等且又持久的交易,这是产业思维的根本。事业思维基本不存在交易考虑,是在计划框架内上情下达完成既定的规划任务。

 

       在2007年的复旦大学研讨我就发言说道,大学不只是大楼大师之类,它是一个社会知识装置。它有投入与产出,回馈社会的就是物化的知识资本和人格化的知识。如果大学不能过完成这个基本的社会交易,那就意味着大学的终结。

 

       学院也是一个小型的产出应用型知识的知识装置。围绕着知识装置的运行,教职员就是物化知识和人格化知识的生产者,院长充其量就是工头。说得文雅就是漂浮在知识海洋中的船老大。

 

       以前的知识生产属于个人行为,寒窗数年终有收获。在现在一个摩尔定律作用下的知识装置里,个人的努力越来越微不足道的,他再努力也很难追得上知识的更新。尤其是在应用知识层面。所以,搭建一个多元的合作的知识生产平台至关重要。许多优秀学者去当院长之所以不成功,因为他们不懂知识装置的原理。他们自己读书做学问还好,一当船老大,要么触礁要么陷入漩涡。我在传大做了三十年知识工头,从专业教研室主任到系主任再到院长,从中悟出了这个道理。我看周围的院长们,常常冷笑不已,别看他们装腔作势,他们真不懂何谓之大学。我周围的人,虽然在大学任职甚至身居高位,也可以做名师,但是,他们其实不懂现在的大学转变。他们的知识理念最高也就是停留在“大楼”,“大师”上面。

 

         因为陈旧所以保守。因为保守所以腐朽。凡是保守腐朽的组织,无法创新。而创新,又是所有大学的唯一出路。

 

  

  [ 上一篇日志 ]   [ 下一篇日志 ] 浏览 [737] 评论 [0] 发表时间 [2021-03-02 13:33:34.0]  
 

回复

共有回复0个 共1页 1


手机认证弹窗

身份验证通知

公安部网安大队要求,

您需要身份验证后,

才能进行此操作!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广告合作 | 问题咨询
Copyright 2007 @ Mybo.com, All Right Reserved. ICP证:京ICP备110065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