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差短话一、选择的痛苦
今年新生近两百人,本科十四号出发军训,剩下一百多研究生开始选导师,选项目,这是一个比考试还要折磨人的过程。
为什么?考试目标清楚,努力就是了,然而,选择导师和项目,未知数实在太多,很烦人的。
作为十八年教龄的我知道不知道学生的这种烦恼呢?知道的,但是,没有办法。早年时候,研究生人数很少,不存在导师方面的选择不选择问题,后来学生多了,新导师还未起来,进来,要么姓黄要么姓丁,而且,两拨人常常合在一起。然而,两年前事情发生变化,一是学生名额严格限制二是新导师不断涌现,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选择的烦恼。我建议大家要和各个导师积极接触,看看他们的研究领域和自己的未来是否合拍。学生要为现在的学习着想,也要为将来的出路着想。我等老老师虽然浪得虚名,但是,直接把握业界直接掌握前沿方面,还是新的年青的导师更强一些。想想当年阿张子忠跟的导师何许人也,现在倒成了夸耀的资本。所以,面对新的领域,不妨选择一个可以共同创业的导师。
另外,我也想补充说说项目组的事情。有同学给我邮件,说要跟我。我的答复就是不要着急,落籍项目组之后再跟我说不迟。在广告学院,有些老师非常强调读书,一年读它个一百本专业书,自然做到精通专业,也有老师强调做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地做。我对两者都不反对,关键要看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如果很想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生,埋头读书是必要的,如果立志在应用学科领域进行研究,那么,项目是不可缺少的。不做项目,不可能深入了解业界,更不可能把握业界前沿。每次新生进来,都有一两个学生对我说,我想跟你,但是,不想进项目组。我也同意了,但是,从这些学生的成长来看,我发现这个做法不好。我的作业平台其实就是在各个项目组,学生不进项目组,我是无法指导的。三年结束,我问学生,了解老黄吗?对方摇头,一副遗憾的样子。于是,我得出“项目带人”的经验,如果不做项目,我真带不了人。靠着图书馆读出个硕士博士当然很好,那是老牌大学的强项,非我所能。
为什么说项目组带人?还有一点,项目组是一个准社会组织,其实,素来自我中心的八零后在这里重新学习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形成团队作业的本领。社会是一个网络,所以人情练达皆成文章,但是,我们的大学基本不能传授这些知识,成为学生谋生的软肋。项目组以项目为轴心运作,它含有双重功能,第一是以老带新的项目组文化承传,如待人接物,如工作作风等等;第二,是团队作业的平台沟通训练,诸如学习,发表,讨论,争吵最终达成妥协。所以,进项目组意味着失去很多自由,增加很多责任,当然,也带来很多苦恼。项目组很苦,常常加班做项目,出差,采访,调查,讨论等等,而且,还有无以言表的精神压抑。从构思计划到项目执行,再又到撰写报告,每一步其实都是充满辛酸,一稿又一稿被推翻,自尊心一次又一次惨遭打击。真有同学向我哭诉,受不了了,但是,更多的人是擦干眼泪,继续忍受折磨干下去了。
我说孩子成长了,钢铁其实就是这样给炼成的。
飞机落地,有短信进入,说今天教师节,问好来了。废话不多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