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问生死,但问耕耘
2010年以后,编辑部对于报业发展的思考汇聚成两期封面,一为2011年9月刊的《大报沉浮》,一为2013年5月刊的《报业生死一纸间》,探讨的是当时国内报业内容坚守以及全媒体转型等问题。转眼四年过去,国际范围内对于报业发展的舆论仍然是负面的——连年发行量与广告收入的下滑,知名大报的停刊与消失,都给了外界持续性认为报业将亡的口实。国内的报业机构也确实在思索全媒体平台搭建、互联网+、媒体融合等道路上一路碰壁……
新闻学者迈耶在《正在消失的纸媒: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煞有介事地为纸媒定下了确切的死亡日期——“2044年传统纸媒将走向消亡,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这个类似于好莱坞科幻片的场景描述并不学术或严谨,然而还被人诟病为“太过谨慎,报纸的消亡哪里需要这么久。”说报业将会逆袭实在过于乐观,但是国际市场中好好活着的报业机构也不在少数。于是,编辑部将视线聚焦于这些海外报业机构,试图解析他们的生存之道,也给国内报刊业以借鉴、参考。
在全方位展示这些海外报社的发展案例之前,编辑部定下了两个大的基调。首先是肯定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作用,这个完成时的状态应当成为报业进一步发展和前行的重要支撑。第二,报业全媒体的平台搭建也是正确方向,但是这个平台搭建的目标是为了让报业实现更加本真的角色和身份,即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从而与所有新媒体进行抗衡——只是为了全媒体而全媒体的道路并不可取。大数据、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这些新鲜名词其实都只应当成为报社的信息服务手段及工具,只有抓住自身的核心优势,选择适当的传播手段才能够在与互联网、新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本期编辑部所整理的这些案例其实提供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全媒体平台搭建之后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首先,媒体的核心立身之本是内容,这点是不会改变的。编辑部认为,报业“综合信息服务商”的身份是指,不拘泥于信息的提供方式、发布渠道,而是用最恰当的方式方法去满足目标用户的信息需求。可见,在这个新的定位中,信息也即内容仍然是最重要的。在海外报业的案例中,开放新闻、积木新闻、数据新闻、机器人新闻、社交新闻等等概念层出不穷,其实改变的都是内容生产与分发的体系,是对报业传统内容采编方式的变革,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提供信息资讯产品。纸媒其实在内容运作方式是具备核心优势的,且拥有很强的舆论权威性和信用背书,而这正是互联网媒体努力多年的目标——从传统媒体大肆挖人就是最好的证明。相对来说,互联网媒体擅长解构,而不是建构,这恰恰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所以,以内容财富作为传输和变现的基础,这是海外报业机构探索全新盈利模式的共同方式。
其次,媒体的核心资源在于受众的忠诚度,虽然受众的碎片化以及传统媒体受众的流失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变与不变是同时存在的。诚然报纸的发行量逐年下降用户不断流失是全球共同的现实,但是用户对于信息、资讯的需求本质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改变的是获取的渠道和方式。这对于报业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大部分用户抛弃的是单纯的“纸媒”的形态,所以“信息服务提供商”这一角色是可取的。在日本报业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方法得当,用户对报业常年的信任会构成一种稳定而忠诚的关系,并成为这些报社抵御新媒体的重要堤坝。大部分报业的衰落正是因为对用户关系维系的缺失,形成一种“坐在金山上讨饭吃”的局面。等到用户严重流失之后才开始重视经营用户关系,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营销手段,使得信任背书急速衰弱,用户关系一损再损。单纯的社交化、互动化很可能成为治标不治本的无奈之举。
第三,工具常变,这其实是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表现,盲目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其实并不可取。在编辑部整理的海外案例中,我们看到虽然所有值得研究的报社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媒介传播方式,但并不是每个机构的选择、侧重都完全一致。基本上,这些能够被我们视为榜样的报社都有其独特性,都在坚持自身的特色,也都将技术作为工具手段进行运用,不是为了工具而工具,而是为了更好地向目标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内容而去使用新的媒体技术。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史中,工具始终在变,传播对象在变,商业模式也在变,如果在更迭之中保持自我的核心优势,可能会更加重要。
技术长河百年流变,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也可以以万变应一变,这就是历史的螺旋与辩证。在这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当中,报业大军上下求索生生死死,终于寻获属于自己的浮岛,也就是平台,且有了自生定位的三根锚链:内容,受众与经营。
仿佛又回到了出发的原点,因而得出一句话:莫问生死但问耕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