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晚餐。一年一次的学生主办聚会餐,名为给我过生日,实际也是聚一下,乐一下。毕竟辛苦了一年,自己犒劳一下。我在会议室闲聊的时候,有学生探头进来,说老师呀老师,你的闲言该打住啦,我们的奖学金受影响了。真的吗?真有人看我的坛子啦?那么小众的坛子。鬼才知道呢,是我们的奖学金停发了,据说没有钱了。靠,这和我的闲言有啥关系?说过几回,不打算再说了,准备看顶天立地的耍把戏。
也该忙了。昨天宣布了四个伟大工程,微信发出,圈内自然有反响。南京的老乔说,好是好,就是题目大了一些。我说,不大,我还嫌他小呢。记得我在给厦大小白的书写序,题目就是大梦先觉。我说小白企图是“通过大量的史实,浩瀚的数据和点点创意作品,解构同时重构一个关乎人人经历过的熟悉而又被淡忘的细微而又巨大的近四十年开放改革过程的‘梦境’。我们的中国广告四十年。也在重现这个梦境。
我可以直接从序言当中选取我自己的思考作为“中国广告四十年“的注释:
这四十年,中国从政治到经济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找不到,也无从复制。它不同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梦,不同于五月花号承载的美国梦。如果说,那就是中国发生的中国人独有的中国梦。就语义学的角度而言,“梦境”与“理想”相比,不那么深远也不那么高雅,但它是接地气的,一定是和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息息相关的,是由千千万万的人的日常点滴经历所构成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个梦,就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理想和愿景的心理投影。关于“中国梦”虽然也有许多人在演绎解读,然而,如何梳理和再现这个大梦,从中寻觅中国人生活的“意识形态”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用实证的手法去再现改革开放这个宏大的背景,不同于一些学术论文枯燥的描述,也不同于文学作品的推演想象,所依据就是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实证方法的观照之下巨量事实与数据构成了具有四十年历史跨度的“生活史”与“生活论”轮廓。从这幅生死兴衰风云激动的社会镜像当中,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窥见中国企业营造自我品格与社会传播沟通的努力,也是不是可以重温亿万国人由僵硬的计划经济转向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惊人一跃呢?
其实,对于历史发生事实的回望和梳理从来不在少数,角度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每过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节点,都有许多文人学者进行声势浩大的历史回望工程,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学界业界喜好宏大叙事且常常聚焦于魏阙庙堂,人民生活挂在嘴边却是当做民间俗事或财米油盐,在研究视野中通常是充当社会配角或者是环境点缀,没当主流也没入主流。
通过社会镜像,欲望梦境展示中国文化之“流变”,然而,并不简单止步于梳理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消费行为方式的变化。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为期十年的文明浩劫一旦终止,封锁愚昧、饥饿匮乏、混浊动荡催生出中国的“改革开放”,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原始动力。所以,这个“流变”的底层是物质主义的,自由奔放的,因此,也是彻底的实用主义的。
这种简单粗暴野蛮生长至今依然受到各种批评诟病,但,毕竟是一个事实,一段不可无视的历史。那些极度压抑之后迸发出来的无穷欲望,那些看似心酸讽刺的不理性消费行为,那些从无到有从野蛮生长到文明共存的过程,可以说是刻骨铭心也可以说是销魂动魄。归根到底就是物质的生成,财富的积累,生活的演进,社会的成长。透过消费看到生活,透过产品看到品牌,透过广告看到理想。不在左右莫问东西,求生求活求富求强,这是个人的,集体的,也是国家的。消费行为的社会生活,企业竞争的品牌观念,广告诉求的深层欲望所表达的不正是国人的意识形态吗?改革开放、消费进步、社会共荣的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梦,既是承传了过去,支撑着现在,也是表达了未来。
序言所说的,正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上,可以顶到天,下,可以扎到地。不是说说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