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原点六,一团乱麻的初中生活
六八年上中学,那时叫做“复课闹革命”,乱哄哄的社会开始恢复秩序了。用就近读书的原则,我去了二中,入籍“四连四排”,因为老毛说过,学生也要学军,班级就用军队的称谓编制,年级主任叫“连长”,但是,班主任也就是“排长”,但一般还是叫“班主任”,我所在的“四排”班主任名叫邹尚荣,一个头发稀少语速极快且容易冲动的外地男。他保留了红卫兵的冲劲,喜欢集队,喜欢训话,开始大家都老实,听他滔滔不绝讲“四海翻腾五洲怒”,讲我们随时准备去救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可是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和大家冲突起来了,他瞪眼发怒语速加快,可是,就在最高潮的时候结巴了,舌头绕不过去引发哄堂大笑,从此威望扫地。
从此,邹老师一训话男生就会模仿,他发怒瞪眼集体就学结巴,过不多久,这个班变得混乱不堪。
到底乱成什么样呢?班上自然分成多个帮派,最大的有两伙,宿舍帮(北方叫大院帮)和巷仔帮(准确应叫市民帮)。如果诸位看过诸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老炮儿》之类,所演的就是帮派故事,只不过带了一些中国特色,所以,可以称为“红色帮派电影”。关于电影不说了,那个时候,帮派文化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在我们那个四连四排分两大帮,“宿舍帮”的头目叫“攸五一”,河南籍的军队干部子弟。他的威望有三,一是被邹老师指定为班长,二是他父亲是现役军人,据说是团长,三,他的军用挎包老带着一支“白宁郎”手枪。我第一次看到他从挎包里掏出银光闪闪的“白宁郎”,吓得魂飞魄散,估计,班上所有的男生都有这种感觉。这家伙呆了不够一年,当兵去了,也让我们好生羡慕。班上另外一伙,人数稍多但比较弱势,其中总有几个人悄悄聚合,说一些我听不懂的事情。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除了热心上英语课,其它一概挂科,还喜欢议论长距离游泳和长跑之类,后来,这些人都相继“失踪”,干嘛去了?偷渡去了。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当年偷渡香港有两个途径,一种是游泳过去,通常从虎门或斗门一带下水,顺水漂浮十多个钟头到香港。还有一种走陆路,在边境的山林当中七拐八拐,最后“扑网”冲关。
那时,一个班偷渡香港的人数的大概比例会有多少呢?没有统计,四十人的班级,四五个总会有的,那个阵势,就像现在的本科留学。
在当年的广州二中,初中四连是一个比较乱的年级,而四连四排又是该连里最乱的班级。可是有一天,这个班级突然发生奇迹一般的班风转变。
奇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