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点:保健养生有四味
在内容产业当中,电影和电视是一对难兄难弟,有时相互帮衬有时兄弟睨墙。然而,这些年的发展速度和增长体量,达到令世界瞠目结舌的效果是一样的'。不久前,作为业界的资深人士(徐克前妻)施南生在回应媒体采访时说道,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做到3000亿只是时间问题,世界电影拍到今年已经120年,居然在中国诞生了一个前闻所未闻的新类型,综艺节目能变成大电影,而且票房惊人。
如何看待这个急速成长的节目市场呢?上期封面,编辑部切入了电影内容市场做了一个题为“躁动的电影圈”的封面文章,笔者有感而发,提出“败火良药剂有三”的视点。本期封面,编辑部将研究焦点从电影产业转移到电视节目市场,发现电影圈所出现的问题电视节目市场同样存在。比如,讲故事手段很拙劣,缺乏新鲜创意;再如,分工协作很粗放,缺乏工业链条的整合;三者,商业模式极为单一,除了广告还是广告。面对如此问题,我们还是照样抓方,再给他三剂败火凉茶吗?我想不了,正如主打文章所说,广电媒体的核心资产是IP,内容越强大,IP就越强大,可开发的价值就越高。既然就是要把节目IP做大做强,除了批评和败火,也需要养生和保健,为此,特意提供四味均衡营养的保健良方:
第一味,细分受众做节目。
当下的节目时长与电影市场都已经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两者既有重合也有差异。总体而言,与电影更加“小资”的倾向所不同的是,节目的观众群体更加多元化,更加针对家庭群体,更加大众化——上至鹤发老人下至黄口小儿的观众群体中,有人爱看辛辣点评,有人热衷劲歌热舞,有人选择阳春白雪,有人偏爱下里巴人。这就难免让节目生产者迷失于“众口难调”的选择焦虑中:对同一类人讲故事已经很难,要让一个故事在不同群体耳中听来都觉美妙就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节目内容的生产与提供势必走上一条细分化的道路,抛弃大而全,选择精而专。对不同的人群,讲不同的故事,用更忠诚的收视,换更高额的利润。
第二味,量力而为做节目。
最近两年,“大制作”成为内容产业的一个普遍噱头,电影如此,电视如此,节目更是如此。所谓的“现象级”节目,在用以描述社会影响、收视新高以及舆论口碑的同时,一个重要的门槛也是其制作费用。巨大的吞吐量,难以计数的参与者,共同炒热了节目市场,也催化了这个行业的马太效应,高投入与高产出的游戏规则并非所有人都能玩转。所以,正如笔者上文所述,既然是细分受众做节目,那么也应当量力而为做预算。不同的内容类型,不同的内容卖点,不同的观众群体,其实也适配着不同的播出平台,不同的节目成本,不同的营销费用。大制作有大制作的玩法,低成本也有低成本的活路。因而,无论是制作方还是播出方,都不需要一味追求高大上,另辟蹊径打造贴地气的小节目也未尝不可。
第三味,大片思维做节目。
那么,小节目是否就意味着粗制滥造或者降低制作要求呢?非也。与电影相比,节目的制作周期更短,对于直播的要求更高,对于节奏的把控更加严格,对于细节的把握也更加严谨。所以,无论节目成本与投入的大小,“大片化”的制作理念都是当下节目生产必不可少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的节目制作无疑对电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细分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还存在诸多缺憾,但市场需求却要求这些生产者能够对每一秒的镜头负责,能够制作出电影大片般的精良内容。这对节目的生产者,尤其是广电派的生产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在生产力方面的严苛挑战。
第四味,调整心态做节目。
节目有自己的生命,这种生命力是创作者孕育的。然而从胚胎的成长与成熟,直至瓜熟蒂落、成长向上,却又并非是创作者能够完全掌控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影响节目产品发展的因素实在太多,能够左右其发展方向的力量也太多。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中国节目市场上的百花齐放,也能够看到这个市场上的扼杀与管制。笔者以为,节目本身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文化产品,是一种有其自身生命力的产品形态,显然并不适合“红头文件”非黑即白的管理方式。当我们用简单的管理方式对待复杂的问题,用单一的个人意志反映多变的行业现实,用打压的政策高压来抑制上升的空间之时,对于创造性的扼杀就在所难免了。创新并非一日之功,创意难凭一己之力,如果内容管理、节目管理的制度不调整、不革新,文化不调整、不创新,对这个行业颠覆性的打击与毁灭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电影百年电视五十,就节目产业而言,掐头去尾也就不过三十年,因为青春年少所以幼稚兼有浮躁,而且,脆弱得不行。我相信任何产业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过程,而在这个成长过程是否顺利,取决于自我的调适和父母的呵护。我丝毫不会怀疑电视节目产业的自我的努力,担心的是当下的父母盲目且又无知,暴躁且又蛮横,经常将生命之美好扼杀在摇篮之中,令我这等旁观者感到悲催无比,最终只好呜呜了事。
会这样吗?但愿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