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败火良药剂有三
一天一个亿,这是中国电影票房在今年第一季度交出的答卷。在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之后,中国的票房数字仍然在飞速上升。一时之间,中国的电影产业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明日之星,引无数资方竞相追捧、一掷千金。然而,编辑部选择这个选题,却不是为了论证这个产业有多么辉煌灿烂,而是希望给意欲踏入这个圈子的人一些参考,一些意见,一些警醒——这是个行业表面上看是烈火烹油风光无限,实际上却也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给躁动的电影圈三剂败火良药,这就是笔者与编辑部的共同期许。
第一剂药,讲故事是技术活,讲得好很难,一直讲得好更难。
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艺术消费品,电影的销售与盈利过程与实体经济的差距极为明显。我们说,一般的营销和销售,都是在给消费者讲故事,故事讲得好,产品就卖的好,贩卖者就能挣得利润。实体经济中的营销方式是先有产品,然后由营销人来讲故事,再推出市场进行销售,之后还可以根据市场反馈重新调整产品和服务,刺激消费者反复购买实现规模化的销售。所以这个模式首先强调的是产品本身,其营销过程中一直力图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提升效益。
然而电影产业却是与之完全相反的流程与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产品本身就是故事,故事就是产品,故事讲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能否形成购买规模,能否带来绝对利润。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购买体验是一次性的,无法提前试用,无法退换货,多数情况下更不会重复购买,所以要形成规模购买是一种相对困难的事情。也正是因此,成本的重要性降低了,为了能让更多的消费者进行消费,故事的内容与讲故事的技巧上升到了最重要的地位,为了满足这一点,制片方甚至有时候不但不会有意识地控制成本,反而要尽可能地加大成本。
但是讲故事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影响到故事好坏的因素和环节也很多,对于讲故事的人的技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眼下的电影圈出现了这么几种特点:哄抢IP资源成为一种风潮,因为当传统电影圈好故事题材欠奉时,圈内人就不得不将目光瞄向圈外;名导演与名演员等故事核心参与者身价水涨船高,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故事的好坏;个人品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名导演会有烂作品,好演员也可能成为票房毒药;电影人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单纯关怀艺术和自身情怀,讲出的故事大众消费者很难买账,另一种是对受众的关怀流于表面,最终走向哗众取宠的卖弄。
所以,第一剂败火药是给狂热者当头棒喝:不是所有人都会讲故事,不是有钱有资源就能讲出好故事,也不是讲了一次好故事之后就能次次都能讲出好故事。
第二剂药,电影的讲故事是为大众造梦,但不是一个人造梦,而应当是一个工厂,一个工业体系来造梦。
欧洲电影与美国好莱坞是中国电影人长久以来的梦想和榜样,中国电影改制20多年以来其实电影人一直在模仿和追逐这些国际先驱,希冀某一日能够与之比肩。只是长久以来,我们的模仿与学习似乎一直只是皮毛,只是技法而非匠心。所以,每年都有打出华语巨制的大片,都有上映前呼声不断的中外合拍,可是这些作品大多以沉沙折戟收场,久而久之不得不让人深感无力且失望。当然,这种现状与管理者也不无关系,呼吁多年的电影分级体系始终无法建立就是一个例子,但电影人的自怨自艾是毫无益处的。
当下,中国追上世界电影强国的似乎只有票房数字而已。在表面的纸醉金迷与风光无限之下,实际上我们缺乏造梦的能力,也缺乏造梦的工厂。在电影产业链条中,讲故事的人当然很重要,但是配合讲故事者的配套、服务、管理工作同样非常重要,几者之间如果能够达到平衡,就是一个合格的工厂,生产流程顺畅的工厂,否则就只能是一盘散沙,诚如中国目前的电影工业。
那么,大笔热钱进入电影市场之后帮助这个工业体系建立并平衡了吗?并没有。中国电影市场的热闹是一种声音大于实质的热闹,是一种包装大于内涵的热闹。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体系,缺乏足够的分析眼光,所以大众只能崇拜个人魅力,也就是名导演和名演员。所以,追捧的结果变成了一场豪赌,成功更像是偶然,失败更像是常态。现在大家所欣喜的大数据支持,渴望的完片担保,呼吁的票房透明,其实也都只是外因,对于中国目前的电影产业来说,即便实现了,也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兴奋剂”。
所以,第二剂败火药是要给心高气傲者一盆冷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不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力挽狂澜的时代,再璀璨的星星也有可能陨落,眼前的热闹过后,众人散场,只能剩下一地鸡毛的破碎。
第三剂药,梦与故事的出口应当多元且合理,过于依赖票房的商业模式绝非长久之计。
我们缺乏工业体系,缺乏专业分工,也因而缺乏合理的商业模式。虽然电影产品与实体经济千差万别,但共同之处在于电影的盈利也在于规模效益,这种规模效益是基于品牌和口碑的效益。在海外电影市场中,这种品牌和口碑被运用在多种渠道上,共同为电影盈利,所以票房只是其商业模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但不是唯一重要的组成。所以,国内电影人只能以艳羡的目光看着诸如迪士尼、21世纪福克斯这样的电影工厂在依靠票房回本盈利的同时,还通过后续的周边产品、游戏产品、主题公园等衍生品赚个盆满钵满。
中国电影圈在这个部分的缺失,一是说明电影人一直以来关注重点都只在电影本身,二是说明中国的电影圈是一种急功近利发展:电影拍完,上映完成就可丢开手去接拍下一部,为何还要深挖和持续?这是一种短视,也是一种急躁。不管梦有多美,故事有多好,都只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敌不过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一旦故事听完、美梦做完,就要回归现实。可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故事,这些美梦变成现实生活中仍可继续的部分,变成可以随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产品,那么发挥更大的价值、赢得更大的市场也并不稀奇——迪士尼所做的不就是这样的事情吗?
所以,第三剂败火药是要给盲目追捧者一些指引:电影产业何其庞大,远不止今天中国电影市场上所展现出的这些,手捧巨资盲目砸下倒不如尝试更多的产业内容。
现实生活中上火症状的解决无外乎外用针灸、拔罐、推拿,内服败火凉茶,所以,有怕上火喝王老吉之说。而今中国的电影圈,同样外感六淫,内燥五脏。如此虚火沸沸怎么办?怕虚火就看《媒介》吧!
本期主题:躁动的电影圈。正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