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到楼下买早点,早点餐车有三元一杯含五种内容的豆浆,旁边小店有大妈做的包子,六元一屉,菜肉混搭,也买了。趁着老婆没起,先买先吃。吃完开始给黄河写序,说是六七百字即可,也不容易。
忽然想起,坛子还没有发文呢,昨天匆匆写的,放上,算是交差了。
平地如何高楼三,给博物馆找地方
做一件事情,想好就去做,一般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如果是一项工程,长期的项目,当然就不能那么随意,反复想,一步一步试探。九十年代做过IMI年鉴,同伴们都心有余悸,对于跨年度的作业一般都比较谨慎。当我提出做博物馆,没钱没人,自然就有人担心,你是不是又在做一个IMI了。我说不会,我不急,一点一点做。我心里想,这个工程是有价值的,但是,是长期的,开始的阶段,除了一般构想,还继续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要有人做,也就是有一支做事的队伍,再一个,必须有资源,比如资金,地方之类。做事的人我物色了若干,做史论的刘英华浮出水面,他和我做过《中国广告图史》,立志于广告史论,不过他表态,做学术研究没有问题,但不会做经营。关于经营方面,我找子忠商量,他说在校找资源出门抢粮食没有问题,不过,不能长久做,当然,他已经有了新媒体的三分二亩地,也开始忙乎了。
给博物馆找地,这是一件大事,也是很头痛的事。
子忠说梆子井村委会有意提供地方。那时正是奥运前夕,北京出台了一些用地政策,允许村民搞一些商用土地,最常见的就是盖一个大楼招租。梆子井村在河边搞了一个“动漫园区”,没有人气,希望我们免费进驻,条件就是必须雇佣他们的村民。我也真去看了地方,反正就是村边大楼,环境有点乱,但是,免费哟,很吸引人的。我说,把博物馆放到那,再雇佣几个村民看着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子忠真当个事去谈了几回,回来报告说,你可知道梆子井村的外号吗?不知道。他们以前有过征地纠纷,常常去北京找党中央上访,绰号就叫“中南海农民”。我说那怎么成,雇佣村民看博物馆,三天两头丢东西我不怕,就怕他们不停上访,那烦死了,推了吧。
找地方建实体馆的事情搁置下来了,我赶紧推动建设数字博物馆,那是我们自己能够操控的。召开发起人大会的时候我以秘书长身份给大家解释,找地方不容易,先做容易做的事情。发起人都是广告圈的老前辈,对于我的蓝图都是微笑点头,说不急不急。有一天我收到子忠的消息,说又有家来谈了,条件不错就等你回来拍板。
那是2007年,我正在台北铭传大学做访问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