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点半有课,提早到达326办公室,闲来无事继续上一段的坛子文。坛子最后引用了宋人杨万里的巨舰扁舟皆为名为利而来,我觉得合适,巨舰可以理解为执掌大机构大组织的大人物之类,诸如大学一哥,扁舟可理解为小组织基层学院学系诸如院长之类,功名利禄代表核心追求。
一,首先需要理解大学的本质。何为之大学?每每看到各种大学校长发言,我很不以为然,基本就是官员模样,对于何为大学知之甚少,一会儿大楼一会儿大师一会儿立德一会儿树人等等,这都属于扯虎皮做大旗。大学,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知识生产的装置。所谓的综合大学,可以说是生产综合的社会知识:所谓的专业学院,就是专业领域的知识生产装置。以传大为例,70年前起步于广播电视的专科,后来升格为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它就是广播电视领域的专门院校,2004年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有了众多的学院,它的本质还是专业学院格局。不同领域的专业成为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学院的教员就是人格化的专业知识的生产线,一方面生产广电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另一方面生产广电领域的专业知识。广播电视领域的专业兴衰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学院的发展。
总而言之,大学就是一台知识生产装置,由供给方和需求方决定它的经营模式。
二,官商两面是大学目前的经营模式。三十年前,大学或者学院纯属事业单位,入学的学生就是未来的专业领域干部,学费免除,毕业入籍相应的事业部门,形成一个纯事业闭环,所以,只有学生分配一说。九十年代以后,大学体制进行改革,既保留部分事业成分,也兼有商业经营性质,很像我们的媒介机构,官商一体两面。挂着事业单位招牌,同时进行大量的商业经营拓展,例如,学费的提升,再如,学生毕业已无分配一说,改叫求职,就业。这个转变其实就是市场化的过程,与社会进展同步,有些领域进行得比较彻底,如体育领域,也有的进行一半停了下来,诸如医疗卫生,还有俺们所在的大学领域。大学逐渐摆脱单一的事业体制,向高收费好教育过渡,然而,产业化进行了一半,理论上被叫停,但实际并没有停止,一方面需求方完全市场化,但是,供给方并不是,呈现出复杂的局面,有时是市场化,有时是行政化,保留了官商两面的体系,所以,给执掌者提供了“功名”与“利禄”两者不同或者混合的驱动力。
三,执掌者的左右横跳。正因为这种官商两面,执掌者也呈现出左右两面。有些时候非常的官腔官调,处事风格与官员一模一样,依靠人事和行政两手铁腕治校,强调“业绩”包装光鲜。当然,这期间典型表现就是拿腔拿调大话多多,考虑的核心是大学的升格,同时,也隐含个人的升迁。这就是“功名”的驱动力发挥的作用。然而,一旦进入个人升迁的平台期,“功名”作用相对减弱,开始展露利益追求的一面,考虑交易,考虑经营,考虑资源配置。这种时候就是赤裸裸的利益导向了。正因为存在这种官商两面名利双轮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如何把握领导者的左右横跳成为基层和外围选择的难题同时也是合作的机缘。
四,国有大学恒常的窘境。国有大学资源匮乏,除了个别的大学,资源匮乏是普遍的。原来依靠产业化进程实行资源吸纳完成高收费好教育的体系进程中断了,变成了学费+补贴+创收的基础收入体系,其中人头费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人多收费多补贴也多,所谓扩招就成为必然选择。然而,扩招有物理限度且稀释专业资源,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因而,除了人头费,努力创造外围收入成为要务,大量外地办校由此诞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经营可以勉强维持平衡状态,但一旦遇到经济环境恶化,自身过度投入,如盖大楼开辟分校之类,就容易出现资金困难甚至引发爆雷。为了避免经营危机,做资源盘整成为领导者工作的核心。
在诸多的国有大学当中,传大的资源匮乏尤甚,二十年前与广电脱钩,失去行业奶爸滋养,虽然进入国家大学行列,但又没有得到教育部奶妈的特殊眷顾,资源短缺成为历代执掌者的痛。所以,所谓的专业调整,学院更名表面说是为了学科发展,实际是要应付经营窘境使出的筹款手段。
五,为何要火急火燎地筹款?因为传大当前遭遇两个大坑。就传大而言,人所共知,两个大坑摆在眼前,一是雄安二是海南,资金短缺火烧眉毛,执掌者拿出浑身解数左右横跳,似乎生死在此一搏。传大有过教训,为了拓展空间,兵败南京,折戟青岛,然而,这一次左右开弓,雄安海南同时上马且独力承担,人力财力的短缺犹如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晃晃的。怎么办?入局豪赌, 执掌者身份特殊又无法直接操刀,不得不寻找出愿意担责的代理人。故事说到这里,顺势引出下一个出场者。
诸位看官注意,说到巨舰-大学为利而来,那么,下一篇就说学院和个人这艘扁舟如何为名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