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双面刃
本期封面主打视频化浪潮,延续的其实是编辑部对当前信息呈现变化的思考。4月刊《世界是“屏”的》,是硬件技术层面迭代、创新、升级,为信息即内容的呈现创造舞台;5月刊《微短剧熊熊火》,是影视领域,将场景、时空进行了高度浓缩。本期视频化,本质仍然是信息呈现的问题。
首先,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知识信息累积爆发不断加速的过程。从信息的传播与呈现角度来看,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结绳记事、赭石壁画、仓颉造字,信息的呈现与表达从来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从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到AR/VR、元宇宙,信息的呈现在今天足以突破人类的想象,缔造数字化的宇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今天谈及的视频表达,其实已经和电影、电视时代的视频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在网络化、平台化的数字化传播环境中,视频本身兼容并包,将其他传播形式纳入其中,创造出巨大的冲击力。
其次,在“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活动中,视频已经成为最主流的语言。譬如,笔者去年在探讨“新营销”理论时提到,虽然已经进入云化的数据世界,营销的本质并没有变,即一切以人为中心,维系生产者与需求者相互链接、互动的平衡关系。只不过,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互动,在今天是围绕信息展开、围绕网络进行的。这样的营销环境,要求我们捕捉人的需求,了解人的决策,重构人货场关系,而打通这个关节的钥匙,是“内容”——在今天,这种内容的形式,就是视频。从当前的信息传播生态与环境来看,如何用好视频语言,如何把握视频传播的规律,已成为成功与否的先决标准。
第三,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视频既是其沟通社会的工具,也是其数字化转型的一环。正如本期封面系列文章中所展示的那样,视频化或者说“视频+”的进程,早已超出了传媒产业本身,在教育、医疗、农业、金融、交通、生活服务、文旅等领域中屡见不鲜。一方面,自然是这些行业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采用大众更喜闻乐见的信息沟通形式进行互动传播;另一方面,也是这些行业本身就在经历着数字化转型的巨变,而视频化或者说“视频+”则是这种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利用视频进行社会大众的沟通,在大众传播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各种细分主题的电视栏目正是这种沟通存在的证明。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当下的视频已经远非电视时代所能比拟,将文字、图像、声音重新融合,将时间与空间的壁垒齐齐打破,塑造了新的传播图景,也描摹了新的产业未来。
互联网环境没有改变信息本身,而是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当前的视频语言与视频媒体,拥有比此前的所有媒体都更强的驱动力、更低的传播门槛,借助短视频、长视频、直播等形式来更新表达方式,创造新的空间与可能。当然,这个变化的过程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在这个数字化的世界中,信息的量级被关注,信息的流动性被关注,信息的呈现自然也会被关注。所以,政府一方面喜闻乐见于视频化进程给各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新的空间与可能;另一面,也注意到了信息视频化传播带来的新问题——娱乐场的围观,舆论场的波动。
从这一角度来看,视频化既可以是高效的传播,也可以是高能的破坏,笔者谓之双面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