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顺德周问我,是哪棵妖怪树?我说就是这棵,当时天黑没法看,今天秋日艳阳之下,依然充满着神秘气息。与学生八卦风水,自然说到学院周围的神怪小巷和树木。小巷已经不见,树木还在,如果夜深人静来到这棵树前,会有啥感觉?没有试过。这棵树和这栋楼,属于过去的故事,知道的人就知道,不知道的人,无从说起。这就是文化的纠结。
今天周三,导师课的开始。有三个一年级的新生进来,与过往不同,均是外校学生,对于本院文化缺乏了解,疑问多多,我需要费点时间做一些说明。何谓选择导师,何谓选择项目组,何谓集体作业,我都要详细解释。以前,我以为报考学生大体都会知道学院或者导师情况,因为有学院介绍也有百度寻查,但是,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灯下黑,可能是资讯太多太方便,反而不用心也不费事,你的前后不但不知道,见面可能也不认识。我常常被学生当成了潘师傅同僚,或者,姓丁的,靠。为了不被忘却,特意日日发文天天写博,没用。我心想,爱谁谁,我做了我写了我说了,水过鸭背还是水过鸭背。互联网时代,要么碎片要么茧房,师生关系必然是久久为功,不在于一次的查询,一篇的报道,一课的感动,必须反复拉扯较量。拉扯较量的场所,那就是导师课了。
今天拉扯较量的节目就是硕二和博二的汇报,如何党建品牌。以前,只是认为品牌一向是市场行为,涉及政务党务的品牌活动很不好理解。有一次武大给我审查“党报品牌战略”的论文,我差点拒绝。品牌本来就是市场行为,与机关报有何关系?折腾反复多次,我也开窍了,党报有市场有营销当然也就有品牌。这也是中国特色之一。分分合合其实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七十年代末,苦于文革反思,“分”成为主流,党政分离与市场化趋势是一致的。进入这十多年,“合”又成为主流。既然如此,党管企业自然也就领导品牌建构。我多少也算想通了。
二元,一元,再二元,再一元,始终存在一种历史的轮回。何谓一元何谓二元,取决于规模最优,效率最优,利益最优。
不说一元二元,回到现实。周日那天,围着平安大道兜兜转转。中午楼上楼下去牛街清真满恒记吃涮肉,下午,再去南锣鼓巷出席“国际品牌观察”杂志的编委受聘仪式。
先是领导致辞,会长西沙社长老勾,然后,授牌开始,内中有小赵和小白。在我九月坛子,这两个人频频亮相,出现在广告学术圈内各种场合,北广南厦已成必然态势。我等老矣,仅剩吃瓜。
受聘之前稍有空闲,在南锣鼓巷转了一小圈,看到人潮涌涌,与半年前来过的情形有天壤之别。消费果然复苏了。先是动起来,再是吃起来,然后,买起来。大国市场消费翻身,其实就是那么简单。
吃喝之余我约小白早点溜号去逛夜市。出门生怕手中的小礼品被忘记,连同杂志授牌一起拿上,没想到死沉死沉,走动艰难,只好绕个圈子赶紧钻进地铁。热闹的图片还是下午受聘之前照的。如果晚餐后照,会是更加热闹。
就是就是,以后再照,如同厦门的曾厝垵。后来微信又说,过两站,开始冒冷汗,肚子咕咕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