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牌坊常常路过,以为是京官们的面子工程所以不认真去看。后来,楼下吕说,这算是大运河的闸口纪念,有看头,于是,冒着呼呼北风绕场一周。
运河的痕迹,在两边的浮砖雕塑上看得到,但是,运河当年的石砖木桩没有见到,估计是没有的。对于大运河的这种文物资产,也应该是近年来越来越看重,之前被忽略了吧。在我坛子上就有“大通闸遗址”的照片,那是北京污水处理公司旁边,非常简陋。不过,上个月路过那里,发现有施工围栏。如果把大运河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资产来看的话,肯定要给一些修师的吧。
走运河古迹,想想行政办文化的事。文物古迹一般有硬件软件构成。硬件只要有投入,见光见影很容易,但是,维系且把它做得持续很难。软件部分靠谁做,靠人,有专业有毅力且要有持续投入。如果仅仅是维持还好,要有创新,很难。这恰好是行政的短腿。做硬件容易做软件很难。一次投入容易持续投入很难。维持容易有创新最难。这里头就有一个制度设计的问题。第一,有一个边界的划分,行政的和专业做事的;第二,有一个可持续的投入机制,效率优先;第三,做事人的利益和行政的利益两协调。
做一个观光景点的基础不难,难在人气育成且可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