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O 首页]
登陆博客 注册博客  
老农  人气量[6781423]
个人首页 | 管理博客 | 我的文章 | 我的相册 | 我的圈子 | 我的视频  
 
MYBO broadcast
search
 
个人简介
 
姓名:hsm
 
简介:注册之后就才能回复我的文章
雕刻时光:读研过半的感悟

                                                                    雕刻时光:读研过半的感悟
                                                         2007级广告学研  宋青
    这一篇总结,不仅仅是回顾08展望09,而是希望能够对业已过半的研究生生活做个中期评估。
    本科四年,求学燕园,知道了人必须有独立的思想;临近毕业,转战广院,知道了人还得有忍耐的能力。一年半以来变化极大,从遗世独立明哲保身到上下左右游刃有余,到底是世故圆滑了,还是长大成熟了?
     一、一年半的流水账
    从小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看着很多老师的家长里短,从未觉得有什么神秘。燕园给了本科生绝对的自由,随便你做你想做的事情。毕业之后还没来得及喘气,就被师姐一个电话传召到了广告主研究所,冒冒失失地开始做广告市场生态项目。每天军训一样的作息,被刚刚认识的人指示着做好多好多自己基本完全陌生的事情,转变好快,累。记忆中,2007年的夏天模糊成了大块大块的色彩。一直呆在热热闹闹的中关村的我很难适应五环以外这个偏僻的校园,一到晚上到处黑咕隆咚,很孤单。
    言归正传,第一次做项目的感受核心就是一个累字。谈及广告学院的项目,所有人都会想到苦啊累啊云云,生态项目往往一做就做半年多,特别折腾人。研三的师姐带着三个还没正式入学的小萝卜头,每天艰苦卓绝地给各种广告主、媒体、广告公司打电话做问卷,每天有任务量,收不回问卷是莫大的失职。耗了小半年,从难受到快绝望。7月到11月,完成《2007-2008中国广告生态调研广告主报告》的同时,大病一场。
生态项目之后,相继给分众传媒、中国移动和山西南风集团(奇强)做了三个商业项目,短平快风格的。师姐说,项目组是谁跟得上,就带着谁跑。也就乱七八糟的跟着跑了。跟下来生态,做小项目感觉就好了很多。
    真正的考验来自于2008年5月开始第二次做《中国广告市场生态调研》。这一次,项目组把所有和广告主调研相关的工作都交给我负责。由于经历过一次,对项目本身有了更充分的思考,尽管从5月到11月,前前后后7个月的时间一波三折,项目走走停停,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做到了心中有数。
        二、关于项目组•两大收获
    其实更喜欢把项目称为“课题”。从普通组员到小组长,是一段不算漫长的路,也是每一个“研究所人”自然升级的过程。在这篇总结的这个部分,我想简单阐述一下在研究所工作的一些心得。
    转过几个高校,向文科同学解释起“研究所”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遇到一些困难。通常将研究所类比为理科的实验室,对方方可顺畅解读。通常概念中的文科研究生,做学术就是通过宅在寝室或图书馆读一堆书,做实践就是辗转于各种公司企业实习打工,在研究所/实验室则是理科生的营生。广告学院的研究所有时候像是小公司,学生老师一起上阵做个case赚钱赚经验,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调研执行和撰写报告的过程,把一个个眼高手低的孩子培养成半个社会人,开始懂得一些生存的道理。
    回归小标题,在广告主研究所,第一大收获,是“职业精神”。这四个字,师姐常常挂在嘴边,告诫我们。
    从进入办公室,职业化的过程就开始了。广告主研究所教给我的,是尊重同事、换位思考、承担责任和团队作业;没有教给我的,是传说中的办公室派系斗争。新一批师弟师妹进来之后,在带人的过程中,成长更为迅速。因为自己所承担的,不仅是要自己完成工作,还要负担起其他人的人生。这一年半有时候觉得自己老了,碎碎念和发脾气的次数都多了,被周围人称为“小师太”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半开玩笑,半认真。“师太”未尝不是一种肯定吧,是一个文艺女青年逐渐回归现实的过程。
    目前的职业化程度,常常还带着一点情绪化。人生最可怕,也最令人着迷的一点,恐怕就是每个人都只能年轻一次。在这一次的过程中,有两年的时间,我在广告主研究所,接受着半军事化的管理,奇妙的际遇。
    在项目组,第二大收获,是“人”。在和杜老师谈心的时候,感慨在研究所认识的这一群人是我研究生阶段最大的财富,杜老师说,“人”不论在任何地方都是最大的财富。从刚刚进组,到后来自己挑人带人,一次次有苦有乐地彼此磨合着。能干活又爱玩的一群人,经过无数次哭泣和争吵,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腐败活动,组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集体,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吧,很难解释。
       三、关于做学术•对广告市场的思考
    列举这个题目,是因为黄老师反复跟我们强调,做项目赚经验是一回事,但是,作为一个学者,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观点,形成文章的能力。在此,忝列几点自己的心得,与各位同仁商榷。
    广告市场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而言,并非多么复杂不可控,更多的是作为社会政经的折射面出现。但是其创造的经济价值足以引起相当一部分人的注意。在调研访谈中曾经有外资媒体的出版人讲,他认为广告行业的从业人员学历“不能太高”,知识分子恐怕多少有几分呆气,做起广告销售来还是个减分因素。这一观点某种程度上指示了广告学研究生的几分尴尬,毕竟能够走上学术道路的人并非多数,清醒地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当务之急。
    广告主的营销推广过程,从整个的经营链条上看,是先行棋子。Promotion在不同企业中,分属市场部、品牌部、销售部等各种可能的环节。经历了多次广告主调研,听到了无数来自各行业、各种规模企业、各种职位、各种部门天差地别的说法。2008年广告主的营销推广费用未如之前预期的受奥运因素出现高涨,反而消极声音四起,从目前掌握的多方数据看,奥运因素对广告市场的拉动力也是有限的。2009年调研数据表明,中国广告主信心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压,恢复性增长尚可期待。
    进入广告公司工作,几乎是每一个自称热爱广告的人都曾经拥有过的一个梦想,但是读到了研究生,很多人放弃了这一职业规划。个人认为,广告公司在目前的广告市场中,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阶段,媒体购买公司和综合代理公司的业务集中度很高,几已出现寡头竞争局面,对于行业发展并非有利因素。除部分大型4A以外,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也成为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对于广告学研究生而言,工作环境和成长空间比起薪水平的排序恐怕要高些。多数中小型广告公司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靠关系吃饭,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人才,未来的发展前景堪忧。
    在媒体广告经营当中,个人认为广告部和采编人员的矛盾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目前关注媒体广告经营尚不充分,不再献丑。
本小节每段论述略有跑题嫌疑,凑字数,呵呵。能讨论的学术话题在导师课上已经汇报完了,如果下学期还有导师课,再熬ppt论战。
    四、2009及以后
    2009年,即将研三。是该考虑以后的时候了。面临选择的时候总是又纠结又幸福的。书念到这个份上,是继续读下去,读博士,当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桃李天下;还是离开象牙塔,去试试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能力,继而考虑是否回到校园?站在这个不前不后的槛上,恐尚难抉择。
回头看看,确实已经不知不觉跑了很远。不论将来走哪一条路,眼下,但愿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 上一篇日志 ]   [ 下一篇日志 ] 浏览 [2184] 评论 [3] 发表时间 [2009-01-20 11:11:38.0]  
 

回复
 hsm [2009-01-20 11:20:49.0]
老农自语:

     收到宋青的总结,即刻贴上。研二的文章,齐了。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常常把他们寄养在别人家里,很辛苦很孤独,我是这么想的,其实只说对一半。辛苦是难免的,孤独谈不上。哭的闹的过去之后,孩子忽然之间发现了自我,一种独立的、高傲的、坚韧的自我,持剑张望,周游四海,呵呵。从此,把这些人随便放在那里也死不了了。
   我说这就是成长,对吧,我的学生。
   
    看完研二,以后看看研一,估计会有不同发现。

共有回复3个 共1页 1


手机认证弹窗

身份验证通知

公安部网安大队要求,

您需要身份验证后,

才能进行此操作!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广告合作 | 问题咨询
Copyright 2007 @ Mybo.com, All Right Reserved. ICP证:京ICP备110065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