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山寨文化
想不到“山寨”这个词不是个短暂或是非主流的流行,而几近成了主流文化了,都上了中央台新闻联播,这确实让人乍舌。思考了一下,确实,这“山寨文化”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土壤和群众基础的。在我看来,这是当下“去中心化”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一个表征,进一步验证了“去中心化的”社会思潮。虽然看着山寨周杰伦爆笑,面对山寨阿迪无奈,但新浪网居然有70%的人赞成山寨文化,刚才新闻频道看了个报道,说山寨话剧也是时下的热门。这种对经典的反讽背后不见得是大家对经典的腻味,而是经典毕竟是少,应合不了大家滚滚而来的多样性需求。这不得不追源到都是互联网惹的“祸”,没有互联网,大家的心智是不会被多元化的开启出来的,我们规模化的需求就不会被引诱出来的,这下好了,规模化、差异化全都出来了(呵呵,怎么说着说着又说到了我的《媒介大融合》里的宗旨去了),同时,中心化也消去了,新闻联播能够把“山寨文化”拿到桌面上说,这就是“去中心化”的一个重大表现。聪明的我们不会死抱着经典、中心、光环不放,而是自己去创造、去寻求非经典的杂粮,满足平庸、直接、温暖的碎片化需求,觉得很贴心、很舒畅、很过瘾。当然,也夹着点蔫儿坏的恶搞心理。但这种对恶搞的接受其实投射出来的是对自我的批判和宽容,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民族的幽默感大大提升,而这幽默感的集体提升可是意味着我们民族心理的提升哟,多了几分淡定、从容和睿智。
当然,另外还有一个角度。大家对经典的小小叛逆,也是对社会阶层分化的抗争,或者像《下流社会》所说的那样,追逐不了更高端的,索性就信手拈来手边的,不累,舒坦。这种社会阶层的分化浓重的体现在今年“山寨”和“奢侈品”成为了年末经济危机大潮中的两种极端热闹现象。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呵呵,果真是什么事都有。。
再进一步说,咱们骨子里还是苍茫大地上的农民,有着揭竿而起的革命性和面朝黄土的乡土性,所以山寨的朴素性可能才是和我们最匹配的。呵呵,这是黄教授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