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贴二、旧文重发,再说招人
还是有学生来信说郁闷,没有办法。只好从坛子上找到一篇旧文,贴上,也算是回应。
导师选择算是落幕。估计还有一些遗留问题,个别人需要磨合一下。学生把这件事情看得很重,认为是头等大事,教师看得比较轻,挂在谁的名下,无非就是一种技术安排,不影响学习,也不影响工作,更不影响自己想要去做的项目。学生说,老师,这就是那么一种心情。老师说,知道知道,这种心情过一下就好,没事的。
导师只是一个虚名罢了,我遇到很多这样的学生,不在我的名下,但是,学习不错,项目也不错,我对外的时候就说,那是我们的学生!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进门的时候信誓旦旦,要跟着老黄上刀山下火海,可是转两下,人不见了,他在做什么,学什么,不太知道,到了开题,又到了论文,来了,一问,脑袋空空,我只好长叹一声,说实在话,心里很失望。从此,我长了一点经验,凡是来听课的,不管挂在谁的名下,我都认真对待,而进门就指天发誓的,我一般只是笑笑。时间长着呢,先做着看吧。
往年选导师,没有什么特别限制,后来加了一条,就是必须落籍项目组。有一名学生我认识,也知道他有经验有能力,可是,他没有选择项目组,我说我也没有办法了,因为是规定,大家都要遵守。那个学生说,觉得自己要补充一些知识,担心进课题组影响学习。我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基础不一样,方向不一样,导师的标准也不一样。有些导师强调,看书看书再看书,华中科技大讲他们的博士培养经验,熟读专业200本书,精读其中五十本,读书笔记要十万字,这样才能开题。看看哈佛的文学博士考试,连考三天,古代现代,什么都有。如果想做书斋学问,这样做是对的,但是,应用性的学科,当然就有应用性的学习和考试,进入项目追踪前沿,这本来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所以,我在上两周的教师会议上说,做学问,有多种的方法,不能强调自己最好,别人不好,书斋学问也好,田野学问也好,各有各的特点,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导师选定只是小小的一个关口,一个过程,接着进入课题训练实际操作,苦日子长着呢。
又及,看看旧文,还行。大学的工作和农民很像,一年四季,反复轮回。新生入学说招人。老生毕业说散伙,说来说去大抵就是这些话题。一个以自己学生为对象的坛子,话题的选择是有限的,大概离不开学习安排和项目介绍。另外,通知301,修修这个坛子,让大家可以直接发帖,发照片,免得我老是自言自语,累得慌。
拜托张豪老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