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生不息,环流不已
延续今年对大内容产业的关注,编辑部本期的视角为音乐,并且选择了数字音乐这个领域切入。原因有三:首先,在全球音乐产业中,数字音乐基本已经成为主流,实体唱片业早已从行业主导力量转变为发烧友的小众坚守;第二,数字音乐产业内部的变化也同样明显,流媒体接过了数字下载手中的大旗,成为数字音乐的引领者,并且重构了产业链条与格局;第三,流媒体引领的数字音乐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体融合的潮流相契合,与大传媒产业其他内容板块的机构都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联接,值得媒体人关注。
综合这样几方考虑,编辑部对数字音乐的产业链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并将这个产业当中的主要环节与机构整理为本期封面中的案例。在这些机构中,索尼是内容生产者的典型代表;版权代理方是对音乐作品版权进行运营的角色;广播电影电视机构既是平台方也是生产方;阿里音乐与海洋音乐是我国流媒体音乐平台的“三足”之二;苹果是数字音乐时代的开创者,也是流媒体潮流的追赶者;咪咕音乐是通信运营商从无线音乐向在线音乐转型的时代产物;网络电台与唱吧所代表的移动K歌应用则是这个市场中相对小众但是极具关注价值的类型。通过对这个市场的梳理,笔者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以流媒体为引领的数字音乐产业究竟在大内容产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有怎样的产业意义?上期体育我们用火山的形象来概括并延伸到对整个内容板块的描述,那么这期音乐又应该如何抽象?
思考再三,笔者以为,应当是旋流。
涓涓细流,这是包括音乐在内的内容产业各个板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因为细流,所以稀缺;因为稀缺,所以可兑换更高价值。无论是音乐、影视、文学还是动漫,在产业初成时都是倚仗这套商业逻辑。在音乐这个产业领域中,最初的五大(华纳、环球、EMI、BMG和索尼),然后的四大(索尼与BMG合并),再到今天的三大(索尼收购EMI),无一不是通过掌握音乐创作这一源头而获得成功,并筑起自己的音乐帝国。词曲作家、艺人,这是传统唱片业的灵魂,也是大型唱片公司的核心资产。通过不断签约优质艺人,打造精致的唱片产品,垄断全球化的分销渠道进行销售,唱片公司奠定了自身在音乐产业的王者地位。在这个阶段,音乐产业链中的其他环节与角色都类似于“守望者”,依托于优质、精品内容来构建自身的商业模式,那是真正的内容为王时代。
百川归海,这是音乐产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数字化技术冲破了原本的传播桎梏,也打破了传统的产业藩篱,让原来稀缺的渠道变成丰裕的海洋。这个时间段起步于苹果用iTunes和iPod打造起自身的数字音乐帝国。数字化技术改变了音乐的承载介质,黑胶唱片与卡带、CD等音乐制品走下王座,让位于MP3。音乐消费者突然有了海量的选择可能,有了巨大的存储空间,有了人性化的音乐管理软件,以更好的音乐品质、更快的获取速度、更低的消费成本、更便捷的音乐消费方式迎来了一场数字化的狂欢。在这个阶段,消费者首次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宰了自己的音乐消费选择权。音乐产业中的商业逻辑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过其核心仍然是以优质内容换取消费回报。这一点尚未被彻底颠覆。
逆流而上,这是音乐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流媒体技术革了“下载”的命,以完全在线化的方式颠覆了音乐产业。在这个阶段,原本处于最下游的、被视为分销渠道的软件产品迅速以流媒体技术的运用而崛起,成为冉冉上升的产业明星,光耀四方。在这个阶段,音乐产业与数字化下载时代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流媒体完全不需要消费者为存储空间而付费,并且消费者获取音乐的价格远远低于下载时代;第二,流媒体更多地强调互联网化与智能化,作为移动应用APP而存在的流媒体播放器让消费者从主动变为互动,拥有更强的参与感,更为消费者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第三,流媒体音乐播放平台的野心不仅限于“播放”,在实力强大之后不但拥有了叫板内容提供商的实力,更将自身的业务触角伸进唱片巨头的自留地中,试图与之一较高下。
旋流激荡、呼啸而去,这是一场源自数字音乐产业内部的革命力量。苹果的智能终端发展促成了应用商店模式的成熟,给了音乐类应用无限的生长空间,而后又被流媒体机构推下宝座重头再来;消费者的需求与日俱增,没有哪一秒与此前相同,因此彻底摧毁了音乐产业的精英式把控,让涓涓细流变为漫天繁星任人采撷;新生力量跨界拓展,纷纷进入音乐这个内容板块,利用音乐的融合性与包容性,不断催生全新的媒体产物……
在被颠覆、被革命的同时,音乐从未止步,这个与人类社会历史同步的古老元素永远欣欣向荣,永远充满生机,永远朝气蓬勃。而大内容产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音乐之旋流,汇入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