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意料到,博物馆的大楼一起,必然有人问起,喂,你的藏品在哪?名为博物馆,那就要有藏品,而且,是镇宅之品。广告博物馆的镇宅之品,一是清明上河图,再就是刘家针铺印,再不,就是清末民初的海报招贴之类。
最早动藏品念头的人是赵子忠,他贡献一万元给我做了一排铁架,和酒楼的金鱼缸特像。我问,这些架子拿来做什么呀?放藏品呀。我们会有那么多的藏品吗?因为博物馆的消息一传出去,马上有文物贩子给我电话,向我兜售手中的藏品。我也真的询价去了,一套火花,居然要一百万。当然,对方也说,可以打折,打折部分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啦,对方如是说。我当然也想回扣,可是,我没有一百万,大学也不可能给我一百万去买藏品。
我也开始留意,办博物馆的其实有多种方法,藏品丰富当然好,如故宫,藏品多如牛毛,可是,我看过日本的广告博物馆,藏品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吸引人的是频繁的专业展。我也在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驻足好久,其实,真正说得上藏品的只有一样,从创刊到现在的百年报纸。它的吸引人之处,还是特展。我去的时候有两个展,911之日报道展。那天的报纸成为陈列,唯独俺国的人民日报一如既往,不报,所以特别扎眼。
我还注意到一楼,有一个百年FBI展。这与新闻博物馆有什么关系呢。
从那时起,我改变了办馆的思路。第一,我们没有能力快速收罗藏品,那只好慢慢收集,边展边集,第二,即使有钱,也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尽量收集社会藏品信息,造册,尽量安排展出,这样,既可以网罗人气也可以为将来的收藏做出铺垫,零库存零运费,这不就是互联网办展思维吗?豪哥如是说,我很是赞同。
做事情,必须量入为出,不能超越自己的实力透支自己的实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常对学生说,要敢想,因为想事情零成本,也要敢说,敢说只是低成本,敢干,那就看有多少钱,才可以干多少事。大钱大干中钱中干小钱小干,无钱不干。
靠一张嘴,说若干年,楼盖起来了,其实,也是体现了这个道理。不知内情的人会说这说那,我不着急,有人着急,说弄点东西放放吧。咳,放哪里?藏品弄不好就成堆积,博物馆也就成了仓库,看无数博物馆,其实都是仓库,这是失败的。我说,货如轮转,这才有生机。
我最明白何为互联网思维,空手套狼,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最后全是大伙的,我替大伙看摊,最终还是我的,强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