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新闻”,不得不说
时近年终,《媒介》编辑部将视角锁定在“新闻”。然而这样一个选题组稿过程磕磕绊绊,内容构成几经推翻重组,观点结论更是反复讨论斟酌,期间走访报业电视,甚至新华社,并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的创业团队恳谈;过程之耗力,思考之纠结、结论之矛盾,也是历年少有。
为何选择“新闻产品”这个选题?理由有三。第一是其核心性。对于传媒产业来说,不论报纸、电视,抑或互联网,新闻都是内容构成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板块。继娱乐、服务性内容相继开放市场后,新闻成为传统媒体紧紧抓住的最后一片疆土,也是市场力量觊觎已久的一块奶酪。第二是其复杂性。新闻属性多重,公共与商业兼有,既属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又属经济领域的信息产业,管理上异常严苛,有众多有形无形的禁区管制,“产品化”概念一出,势必引起各方声音的争论。第三是其重要性。新闻供应不论国有还是私有,新闻传播能够聚合注意力,左右公众议题,甚至规范政治讨论场域,关乎社会进退,国家安危。所以无论如何,关于新闻的讨论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考察新闻这个产品?编辑部经过讨论确定了三个不同视角:
一是产品生产流程。梳理新闻从选题、采写、编辑,到发布与服务环节的变化,传统新闻领地已经被全面侵占。生产前端已被大举入侵,信源多样碎片,传统新闻力量退守到仍能行使特权的权威、时政、重大事件的新闻领域;在中间环节,传统媒体虽保有残余优势但岌岌可危,广度和速度已经毫无优势,只有在新闻的深度和角度上加大投入;生产末端更是被彻底攻占,全面失守,用户与原有介质之间更加分裂,那些用户聚集的分发渠道都出自他手。既然如此,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进力量如何改造,就成为探讨“新闻产品化”问题时的第一个关注要点。
二是技术迭代演进。从纸质新闻到广电新闻,技术对于新闻的冲击从来都不曾间断。从网络新闻再到移动资讯,基础网络升级换代直接提升新闻的传输效率时效,新闻必须要争分夺秒;综合各种多媒体手段的全副武装,动漫、游戏等,新闻呈现多种样态;新闻消费的接收终端泛在化智能化,多端协同,新闻需要响应来自不同终端的用户需求。所以,技术如何被应用于新闻业,如何改变新闻业,如何让新闻更加“产品”,就成为本次封面文章不得不回答的命题。
三是资本的渗透。笔者在去年的若干文章中都曾明确的提出,资本是推动媒体产业向前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之一,也是许多传媒大事件的背后操盘手。既然如此,资本又怎会放过新闻这个领域?事实上,资本已经借助新闻业中技术流派占有了快速聚集的切入口。先易后难,先边沿后核心,小心翼翼步步为营,进二退一,虚实结合,或者鼓噪于娱乐时尚或剥离于专门行业,这就是资本力量对待新闻资源的态度,也是资本试图进入新闻领域的操作路径。
技术革新日益,资本纷至沓来,传统新闻业的未来会被如何描摹?本期选题试图回答若干问题:第一,新闻业的变革是温水煮青蛙还是地动山摇?当用传统媒体思维,在原有的新闻操作理念、模式上靠局部改良提升难以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必须下决心用颠覆式的方法去破局。第二,终端优势不再应当如何挽回?传统新闻力量之前仰仗的是垄断和信息管控下信息匮乏下的新闻需求满足,当前面临着用户不足、渠道不畅的窘境,新闻分发渠道的把控和争夺还将更激烈。第三,资本为何千方百计进入新闻领域?其真实意图是通过技术切入新闻市场,短时期内最大化的追求规模和流量,以实现增值变现的最终目的。第四,新闻一直都是一门围绕市场转的生意。生产新闻产品不是全部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新闻嵌入在整个经营活动中,虽然新闻本身不含有商业性,但是被用户关注后就带来营销,这是第三方售卖的商业模式决定的。
下一轮新闻产品竞争的着力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其实不是生产流程重塑、不是技术改造、不是资本渗透,而是新闻产品对于用户脉动的把握,越积极响应用户呼声,越能够拉近与用户的距离,越可以获得市场空间。诸如原生移动客户端直接放弃前端生产上的编辑加工,集中精力攻破后端的用户体验,就是为在距离用户最近的环节触达用户。这种用户主导的逻辑将会倒逼新闻的技术升级、倒逼新闻的规模体量、倒逼生产流程的再造,倒逼观点的变革。
新闻会与人类世界同在,但是产品却并不会永恒。新闻人会死,新闻工具会改,传播方式代代不同,所以也自不会存在不朽的产品。而眼前,即是新闻产品巨变的时刻。而对于新闻人来说,直面血淋淋的现实,在沉闷中奋起、在喧嚣中前行,不消沉妥协、不屈服气馁,光明即在黑暗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