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庆嫂刘瑾如
初识刘瑾如,还是1984年的时候。
那一年,我在专题部做编辑,正在拍摄《唐蕃古道》。忽然有一天接到组长王娴的指示,飞赴南方找点可以发财的机会。那时节正好遭遇中国第一次的经济危机,物价暴涨人人经商。王娴告诉我,专题部的“人物”组(栏目名称,行政级别相当于科,下同),“祖国各地”组外出觅活大有收获,我们所处的“兄弟民族”组还是一穷二白,要赶紧找机会改善一下。怎么改善,说白了就是出去揽私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拍二类广告套现。虽然从来没有干过这种活,但凭着广东人的天性可谓无师自通,我从青海飞回北京再飞往深圳,先是拍摄南油直升飞机公司获得第一桶金,一条三十分钟直升飞机飞来飞去的片子居然让“兄弟民族”九个兄弟一人一台进口相机。接着拍摄湛江佳能,纪录片带广告,好像也有个六七万。当时的专题部何秘书告诉我,纪录片本部可以安排播出,广告片要交给广告科处理。广告科在哪呢?不在台内,在西小院,也就是现在的影视资料中心。
于是,我拿着湛江佳能的广告片去找西小院的广告科,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刘瑾如。
我在《我与广告二十年》中有如下纪录:
大学毕业以后,我去电视台搞少数民族节目,在青藏高原跑了两年多,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广告。那个时候电视台的广告部也很不起眼,在真武庙二条的一栋灰楼里。有一次我为湛江佳能送广告去了一趟,看到有几个大妈在整事。当中一位还问我,你想要A段还是B段。我说随便。这位大妈我后来搞清楚,她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央电视台第一任广告部主任,叫刘瑾如。
一九九零年再次见到刘瑾如,那个时候广告科已经升格为广告部,办公地址也从西小院搬至玉渊潭南路的央视西门,广告部鸟枪换炮,刘瑾如主任也容光焕发,说话干练泼辣,身为京城广告界大姐大,与《人民日报》刘瑞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周金平被誉为京城三女杰,很有叱咤风云号令天下的气派。许多广告业前辈说起当年的刘瑾如,都一致认可她是中国电视广告的开拓者,中国电视广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刘瑾如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随着时光消逝,现在的广告人已经说不清当年广告部的模样,也记不住刘瑾如这个人了。
我在百度搜索刘瑾如,所得资讯寥寥无几,言及广告只有一篇86年的文章说她与当时的陈汉元副台长合作开办公益广告栏目的事情。其实,他们的合作远不仅此。陈汉元是当年央视的大才子,60年代参与央视工作,据王娴说,他身为纪录片编辑却从不剪片,写解说词是绝对的一哥。我还在中学就看过他参与撰稿的纪录片《收租院》,里头有段解说,“斗啊斗,吃人的口”让我极受震撼至今不忘。大学毕业到央视工作,陈汉元就已经是我的领导了,偶尔也写写解说词,比如《雕塑家刘焕章》和《话说长江》以及我参与编辑的《唐蕃古道》。90年代陈汉元因受《河殇》牵连,基本不在政治场所露脸,反而活跃在京城的广告圈。他和刘瑾如,还有出身电影学院的广告部副主任李凯,构成一个影视广告铁三角。那个时期制作出诸如“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孔府家酒让我想家”,“吃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
“陈氏广告”以文笔撼动业界,风靡一时,至今未见其超越者。
本校广告专业与央视广告部关系良好,可追溯到刘瑾如。刘瑾如是广院六五级校友,在本院广告专业设立之初,她就给予很多帮忙,如给我们的学生授课,向业界推介我们这个新成立的专业等等。那时还没有课题委托一说,只有通过一些项目合作给予支持。记得在九二年,刘瑾如和李凯把全国的首届公益广告创意征稿活动放在本专业。有一个月电视天天滚动播出征稿启事,结尾就是来稿请寄北京定福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广告教研室。有外校老师问,这个广告专业不是快要完蛋了吗?怎么还搞这么大的动静呢。最惨的是九零级的学生,每天的创意来稿如雪片飞来,装了几个麻包。哎呀,每天看呀看,眼睛都看肿了。每天看创意,不是很好吗?咳,创意大同小异,很烂的,都看吐了。九零级的张晋如是说。
在业内,刘瑾如的外号叫阿庆嫂,估计是她办事泼辣手法麻利且好张罗,才会得到如此殊荣。不久,我真见识了这个阿庆嫂的风格了。
说起这个故事,与广告部第二任的主任谭稀松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