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生看我的坛子顺手给我短信,我说,有空你就到坛子上冒泡吧。赞扬我是不需要了,需要的是议论。有来有往才可以把话题延续下去。以前的学生多有议论,毕业了,就告别了这个坛子,可是,私底下还是留意,还是给我发信。我说,在坛子上说不是更好吗?敢说,其实就是一种自信。
我回顾一下自己,到底什么时候建立的自信呢?72年进入报社,82年进入央视,对于自己的专业有自信,但是,毕竟是体制内的人,没有什么财富观念,离开体制,凭自己本领生活的自信,应该是从自费留学开始。那种跨越之大,现在想想也可怕,如果放在今天有多种选择的话,我会吗?可能不会了。
头半年,努力打工挣钱,勉强立住了脚跟,所谓的代价就是少吃少喝少玩,住在一个极为简陋以厕所厨房为邻的四叠半,每天早起目露凶光。这一点,香港的骥仔可以作证。三个月的实践证明,只要身体好能吃苦,在物价昂贵的东京也是可以生存的。这就有了一种脱离熟悉环境也可以活下去的自信。
当然,这种活下去的生存能力与自信,很本能也很低级,但我认为无比重要。近年常有学生向我讨留学推荐信,也问一些留学经验。我总会说,拿最少的钱,自力更生完成学业,如何。学生们大都面呈难色,甚至觉得不可思议。我说,拿着爹妈的养老金去游学一趟,除了无知的爹妈脸上有光之外,自己的收获不会太大的。我一边说,一边会在他们写好的充满肉麻吹捧的“推荐信”上签字。学生有去有回。家长问我价值大吗?我说,如果有闲钱的话,当作安排旅游吧。最近有学生和我探讨送孩子出国的事。我建议,先让孩子在国内经验一下好,在公司见习,挣点生活费,体味社会人生冷暖,等到有了一种基本的自立能力和信心,去哪都可以独步天下。
据我观察,随着家境的富裕,我的学生当中越来越“缺钙”,表面看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兴趣多样,但是,包装光鲜的背后还是缺乏对于专业的理解和执着,对于事业的坚持和毅力,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坚持。他们当然也有无数的解释,如机会难得(通常是出国短训或长训),如考证需要(就业机会把握,不会掉队之类),还有,就是多样的体验(新的兴趣新的可能)。在以前,我会断然呵斥,别三心二意,竟然入了黄门,就要接受黄氏的训练。我称之为人生自立的能力训练。学识,组织,执行以及管理的基本训练。为什么我一贯把学生放到不同的项目组呢,因为只有这些项目组才有可能完成一种眼下大学奇缺的无处可教的独立能力培养和训练。
从教二十多年,如何看待学生呢?也就是预测一下学生的财富前景。我的回答很简单,不问出身,不看考分,关键是独立生活做事的能力。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有了这个基本能力,也就有了自信,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笔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