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O 首页]
登陆博客 注册博客  
老农  人气量[6561543]
个人首页 | 管理博客 | 我的文章 | 我的相册 | 我的圈子 | 我的视频  
 
MYBO broadcast
search
 
个人简介
 
姓名:hsm
 
简介:注册之后就才能回复我的文章
转帖:董文芳德国来信

董文芳德国来信





黄老师:

您好!

现在是柏林时间11月22日22:28,北京已经23日凌晨5点多了。我刚刚从学校回来,晚上有三个小时的媒体经济课的seminar,下午则去麦肯锡公司参加了长达6个半小时的workshop,回来的路上,累得不想下电车,只想直接在车上睡过去。

度过了最初的新鲜和兴奋期,如今就是每天真实紧张的学生生活了。我每天都在跟自己说,ok,放轻松,只要自己比昨天有进步就好了。因为不这样,压力就太大了。怎么说呢,我有时候经常会问,天啊,当我20岁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呢?我认识的德国学生中,很多都是20岁到23岁之间,这些人英语堪比母语,同时还会其他如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甚至中文之类的3-5门语言不等,他们不仅看上去比同龄的中国学生成熟(这个没什么,人种问题),在做presentation时,在做case study时,处处显示出一种成熟、规范的职业素养,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在毕业之后不需要太多的过度就可以成为很好的专业人士,相比而言,中国学生则逊色很多、甚至可以说相当多。

客观来说,我在所有认识的中国学生中表现算不错的,即便是和来自国内名校的MBA相比。从前的项目锻炼帮助很大,再加上受黄河师哥夫妇教诲(^^),奉行“不怕丢人”的基本方针,胆子大一些。大部分中国学生上完课就回宿舍,一到周末就全欧洲旅游,生活非常轻松潇洒,压力可能也没那么大,我则鼓足勇气参加了科隆大学著名的辩论社和与麦肯锡合作的case study课程,所以也就有机会接触一些这里最优秀的学生,因而对德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状态和差距的体会和反思也更多一些。单纯是语言障碍的问题么?还是学习意识的问题?或者是教育方式的问题?是什么导致一个中国学生25、6岁的时候(如我)在一个国际场合出场时比不过一个20出头的德国学生?时间的损失是小(其实也不小),未来能否以一种游刃有余的姿态在国际市场展开竞争,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再说说德国的学制。德国大学的“学院”概念非常广泛,如我所学习的学院是工商管理与社会科学学院,里面包含了非常多的具体专业,大一、大二(他们没有这个概念,他们只分学期,我翻译了一下)时所有的学生都学的是非常基本的理论,大三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如供应链管理、会计、媒体科学与管理等。在5年的学习中(叫做diploma,毕业后相当于是国内的硕士,不过现在在改革,也要改成4+2模式,说是要和国际接轨),必须有一个学期的实习,公司和学校联系非常紧密,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也非常大,其宣传、信息在教学楼里随处可见,实习也分两种,一种就是单纯的实习,为的是增长经验,这个学生一般都是假期做,和国内一样;另一种是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相关的,公司要为学生提供和其毕业论文相关的工作岗位,学生可以和公司协商想要做的项目,公司必须对学生的毕业负责。因而,学生一入学就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导向,大学几年都是在为未来的职业作各方面的准备。



另一个感受是,教育内容重点的不同,由于我的很多课程都是和营销、管理相关,有的课程甚至相同,所以对比强烈。基本感受是:国内偏定性描述(尽管相较而言,广告学院已经非常重视定量研究了),这边偏定量论证,强调模型、强调数据、强调事实根据。虽然在做项目时也经历了痛苦的刨数洗礼,但我们得到的数据的应用都相当简单表面,无非是谁大谁小、各类别各占多少比例、趋势如何,更深层的、对战略层面有帮助的数据应用还非常少(尽管做过决策支持系统,限于知识水平,这方面提高基本没有),而对数据深层浅层的应用其实就决定了一份报告的含金量的高与低,我们可以派很多的人去人海作战刨数,可以派很多的人到各地访谈,再整理提炼,但我想,这种工作还停留在研究领域中的“劳动密集型”,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密集型”,或许对一些项目这样的研究已经足够,但如果仅限于此,就会成为研究机构本身的发展瓶颈或形成模式惯性,没法形成更有深度的、有更大意义的研究突破,不知您同意不。今天在麦肯锡公司作Case study时(是一个关于一个医药公司公司价值评估、如何内部改进以提高公司价值、并决策是否卖出一些业务单元的案例,共分三次做presentation,三次小组讨论,中间模仿一次CEO访谈,从头到尾基本上都是公式、模型和算术题,我基本上在极度眩晕中做完的case),我在做presentation时提到几项举措以提高市场份额,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就问,你为什么说这么做就能提高?我说,当然啦,要想提高市场份额,就得争取顾客,争取顾客就得在营销上下功夫之类,在我的概念里,做公关、做广告、加强管理渠道之类仿佛必然能争取到更多顾客,市场份额也就相应的必然提高,仿佛真理一般,但麦肯锡的人要的是――数据证明。后来反思,自己表现确实太傻,这一方面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源于自己的思维惯式。当然,麦肯锡的咨询理念在国内不一定行的通,这一点国内一些书籍都表达过这种观点,您也很看不上模型之类,认为是“伪科学”,我也赞同,可能不同的市场环境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但多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总是好的,能入手解决问题,才能谈得上驾驭问题。当更高深的市场直觉还未建立起来时,理性的分析仿佛是唯一低风险的选择。



嗯,基本上是这段时间的感受,简单汇报一下。当然也有好玩的事,11月11日11点11分开始,经历了疯狂无比的科隆狂欢节,照片还没整理,过段时间放到博客上,圣诞的时候有一个长假,将穷游巴黎、罗马、威尼斯、巴塞罗纳,总的来说各方面的收获都不少,日后再慢慢道来。





祝好!



学生:董文芳

2007年11月22日

  [ 上一篇日志 ]   [ 下一篇日志 ] 浏览 [2077] 评论 [0] 发表时间 [2007-11-25 22:30:00.0]  
 

回复

共有回复0个 共1页 1


手机认证弹窗

身份验证通知

公安部网安大队要求,

您需要身份验证后,

才能进行此操作!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广告合作 | 问题咨询
Copyright 2007 @ Mybo.com, All Right Reserved. ICP证:京ICP备110065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