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大视频的四点质疑
继大数据与大融合之后,物联网和大视频俨如一对时代宠儿横空出世,于是就有了所谓万物皆相连、无处不视频的新流行。编辑部以此为切入点,一是希望能够梳理清楚不同媒体业态在视频化变革中的新特点,二是也提出几点关于这一热词的冷思考。既要看到前途光明,也要知道道路曲折,还有,认清光明与曲折交汇之处可能隐蔽的陷阱。
如何才能避免掉入陷阱?我以为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目光,摸索前行途中随时随地质疑。
我对于大视频的第一点质疑就是它的本源归属。言及大视频,总有人想起亚里士多德,因为这位先哲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后来人也有诸多举证,认为在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中,以视觉方式获得的信息量占比达到80%以上。依循这个思维逻辑,有一个观点认为,大视频正是视觉传播之最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视觉优势的视频方式所能够承载的信息量最大,效果最佳。我对此存有质疑,的确,视频传播来源于视觉传播,但是,不能等同于视觉传播,更不能替代了视觉传播,图片、文字同样是视觉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点质疑是视频传播的工具属性。视频传播适合于新闻传播还是娱乐传播?在现实世界,视频传播承担两个功能,既是信息工具也是娱乐工具。如果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就要具备若干的有基本要素,比如信息量是否足够大,传播速度是否足够快,在解决共性的信息不对称的时候能不能满足个性化的特殊需求等等。而作为娱乐传播的工具,则更加偏重在艺术层面的功能,比如情景再造,比如想象空间,在追求鲜明的艺术展现个性同时着意内在的情感的共鸣等等,所以,在精确和速度上并没有格外的要求。在过去频道匮乏的时代,自然是一频多用,没有人关注其工具属性,在今天,频道已成泛滥洪水,虽然有说大视频万能,但其工具属性也自然显露,实践表明,视频其实更加适合娱乐传播,而非最佳的信息传播工具。从网络视频的发展来看,也确实如此,视频网站的内容类型中,娱乐性的内容占据了绝对大量。
第三点质疑是视频传播的商业模式。付费的还是广告的,不同的商业模式其实是反映出不同的服务内涵,个性化的或者是大众化的。作为新兴媒体都会强调自身的与众不同因而着力个性化诉求,在商业模式设计也力求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然而,众多的视频网站的版权收入、用户付费经历多年却都没有成长起来,其最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依然是饱受诟病的大众媒体所使用的广告模式。为什么?视频网站的经营者通常会归因于中国受众好贪小便宜的“免费”习惯,但是我认为,收入模式往往受制于工具属性。眼下的视频网站的这种商业模式的建立也是与其娱乐性内容传播的功能特点相匹配的。在所有媒体传播产品当中,视频制作与传播的成本远远高于图文与声音,所以,“多对多”的所谓个性化传播得不到商业的支持,最终还是回到“一对多”的老路,正如当下流行的俗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第四点质疑,谁是大视频的主力军。视频者当属广电,然而,有了一个“新”字,又加了一个“大”字,问题也就来了,多年盘踞的主力军地位发生动摇了。首先是舆论喧嚣:一个新兴的,革命的,颠覆性的大视频时代到来;接着是军心动摇,以大视频划界,分作传统的和新兴的,前者属于过去,也就行将就木,后者当属未来,代表美好之明天;最终出现队伍瓦解,先是低层的倒戈,接着是中高层的叛离,眼下许多著名的主持人制片人投靠视频网站就是证明。这是一种阴谋还是阳谋有待考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当大潮泛起环境转变,无知者必然徒增,这是伴随众声喧嚣的一种迷茫。其实,如果能够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大视频的本源,工具属性乃至商业模式,广电派在若干年内依旧是主力无疑。如果广电在技术上可以跟进数字化潮流,管理上不那么外行那么无知,导入些少互联网思维,是不是可以站立在潮头之巅呢?大话不好说,没有被开除球籍,依然融合在主流当中是可以说的。
四点质疑,并不是要推翻大视频的这个事实,更不是要逆流而动,抱残守缺。与既往的大数据大内容大终端的分析态度一样,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不悲不喜,只是根据事实本身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梳理出事实发生的缘由,捕抓产业进步的逻辑起点,在此之上作出实事求是的一个判断。
这个判断是不是过滤去许多情绪的波动而焕发出理性的光芒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