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O 首页]
登陆博客 注册博客  
老农  人气量[6792530]
个人首页 | 管理博客 | 我的文章 | 我的相册 | 我的圈子 | 我的视频  
 
MYBO broadcast
search
 
个人简介
 
姓名:hsm
 
简介:注册之后就才能回复我的文章
十一月《媒介》:精准,这是个问题



精准,这是个问题


两个月前,编辑部推出《阴阳两面大数据》的封面主题,对大数据的逻辑进行了梳理。总结来看,大数据的价值概要有两点:其一,海量;其二,精准,获取海量信息,从多个维度精准地发现规律。落脚到广告行当,就是时下的又一股潮流——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一向是广告主的诉求,也就自然成为整个广告界的追求,不过在不同时期的媒体格局下,精准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本地企业投放都市报,广告主选择定位贴合的节目进行冠名、植入,都是精准。

以此观照,这本不是新鲜词汇,时至今日突然火爆,是为什么呢?因为技术。通过大数据的技术给人贴上不同的标签,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景、合适的广告位推送合适的内容,最终按照效果付费。与之前的精准相比,这种基于数据进行用户画像、毫秒实时完成、跨屏组合的方案,确然能够让媒体的广告资源得到更大发挥,更无疑是广告主的福音,一分钱买一分货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然而精准是否果真如此美好?笔者以为应该存疑。至少,有三个逻辑应该理清楚。

其一,企业对精准的追求,并不那么狂热。

广告主真的需要千人千面的定制营销么?需要。但欲望要和现实相协调。成本、投入永远是广告主恒久记在心头的数字。在传统工业时代,企业流水线诞生的产品被直接呈送到消费者手中,而今天,面对个性需求的膨胀,企业开始考虑定制商品。但这种定制,是用林林总总相同的零件,以不同的拼接方式,获得不同的终端产品,是兼顾流水线的成本控制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下的合理选择。

广告主所需要、所能接受的精准,与此类同。表面上每个人看到的广告不一样,其实,是技术平台将相同的素材,在不同时空元素中进行拼接罢了。真正精准的成本,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

其二,当下的精准浮于表面,不及本质。

在现有技术下,精准营销的机制是通过数据分析给用户贴标签,从时空、个性的维度拆解消费者,进而投放广告,但消费者为什么购买,广告在何种程度上刺激了其购买行为,他对产品的记忆度、好感度如何,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未被触及,而又恰是业者更应该关注、也更能够指导企业的关键所在,毕竟,营销活动面对的不是只知运动的机械,而是有血肉会思考的人。

其三,精准与模糊应该辩证统一,精准只是理想假设。

如经济学将理想状况作为理论假设一样,精准营销宣称从购买媒体到购买个体,其下隐藏着类似的理想概念:消费者是孤立的。然而现实中不存在这种理想“个体”。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互相牵连、影响,消费决策、最终购买、反馈都是复杂、漫长的过程,“精准营销”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齿轮,和午饭时间在办公楼外散发外卖传单的小哥,并无本质差别。

事实上,精准营销所安身立命的大数据,本身就有问题。马航失联之后,大数据飞来飞去,至今未见航班踪影。近日埃博拉来势汹汹,但在西非,通过数据分析掌握扩散轨迹的办法却不可行,因为西非大部分人没有手机——现实的困境,是大数据意料之外,也是其力不能及。

握有数据的巨头们天马行空一番,其实在用想象力替代科学分析和冷静思考,让精准跨越了客观的底线。但面对他们动辄TBPBEB的海量数据,“真相”的天平还是倾斜了。数据暴力下的失范、失语,还要持续多久?空洞的数据再怎样堆积,也不可能催生新的营销模式。当现实与“真相”互为抵牾,轰然倒塌的,恐怕不只是精准营销的概念。

将精准作为理想,孜孜以求,这让人钦佩。若将精准作为噱头,终日忽悠,那就危险了。

  [ 上一篇日志 ]   [ 下一篇日志 ] 浏览 [1464] 评论 [0] 发表时间 [2014-11-04 09:20:40.0]  
 

回复

共有回复0个 共1页 1


手机认证弹窗

身份验证通知

公安部网安大队要求,

您需要身份验证后,

才能进行此操作!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广告合作 | 问题咨询
Copyright 2007 @ Mybo.com, All Right Reserved. ICP证:京ICP备110065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