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微博贴文,除了互联网思维,还有底下这篇,名字也是编辑给的,广告碎了,媒体散了。很狗血的标题。不过,多少也可以反映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还是把它贴出来了。
广告碎了 媒体散了
新历新年前,《新闻晚报》停刊、《中国经营报》砍掉广告部、海尔停发杂志硬广;另一方面东早砸重金上新媒体,体制内外的各路媒体人奔赴被认为最具互联网思维的《壹读》杂志取经。这些事件串联起来,似乎展现出一幅快速下沉的传媒旧世界的图景。
然而事实上,旧世界也在更新,机遇无处不在。危与机之间,传媒界和广告业均在戮力前行。今天,且来听听业界意见领袖、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的看法。
传统媒体转型的四道难题
创媒工场:你看好传统媒体的转型吗?
黄升民:传统媒体要转型,自身必须彻底转变。一是对媒体概念的认识要转变。媒体不再是单一的媒体,只专于纸媒更是不行;二是媒体的管理方式要有大变化。过去的管理以资源控制为核心,内容和渠道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现在看来,所有的资源必须和外部分享。
创媒工场:你是指,传统媒体也要有互联网的平台精神?
黄升民:对。平台的概念就是我自己不行,但我知道方向、知道谁行,我就和他合作。传统媒体最大的坎就是缺乏平台概念。内容为王是没错,但必须放弃全能的想法和一小圈人绝对控制资源的做法。
创媒工场:现在传统媒体群起上马新媒体项目,比如APP、双微公众号、信息服务产品等等。这些产品能改变传统媒体的命运吗?
黄升民:其实传统媒体转型不是今天才有的。从最早的报网互动,到后来的全媒体运营都是在做转型的实验,但历次转型鲜有成功力作。为什么?这里面有四个问题是传统媒体转型必须回答的:
传统媒体的掌舵人有没有清晰的战略思路?
传统媒体架构中还有无延展空间?技术储备和用户潜力都是延展空间。
有没有一支具备互联网基因的团队?如果既有的团队中无法产生,就要引进,就要一笔不小的花费。
有没有一套有效协调内部资源的互联网企业的机制?比如互联网行业是99%的失败,1%的成功。但如果那1%成功的话,回报是99倍。类似的互联网规则,传媒媒体经营者能够适应吗?
创媒工场:有多少媒体能够通过这四道题的考验?
黄升民:前面三道不难,最难的是第四道。而如果第四道题不会,前面三道会了也白搭。恐怕最后一道题会拦下很多人。
媒体和广告就像一对双生儿,从诞生那天起就一同经历市场的起伏。在传统媒体生存堪忧的今天,广告业的前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或许,因为离市场更近,广告业的转型往往会先媒体一步,个中的启示在哪里?
创媒工场:广告业是否面临着同样的转型压力?
黄升民:广告业的转型一直都在进行。这几年,广告市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过去统一、整体的市场在短时间内迅速碎裂。比如,过去受众的时间是大段的,上班就是上班,回家就是回家,很有规律性,广告主可以针对不同受众的不同时段进行投放。但现在,可能上班的时候会有娱乐,回到家又掺杂着社交和工作。
受众市场的碎裂对传统广告模式带来了极大挑战。过去用一口大炮可以轰倒一百人,现在只能轰倒两三个,成本还特别高。广告主们很头痛,因为找不到足够规模的投放市场,也很难选择合适的媒体。如此,广告投放模式必然要产生巨大的变化。
创媒工场:怎么变化?
黄升民:广告投放必须精准评估受众属性、到达受众的时间、场景等等,细分出互动、营销、公关等手段和渠道,以寻求最佳的投放组合。如此,方能将广告投放建立在科学判断的依据之上。现在大家都在做大数据,在广泛、细致的数据基础上,根据预判制定大型的投放计划。
一百多年前,曾有一家美国公司说“我的广告投放有一半被浪费掉了,但我不知道浪费在哪里”,而现在,这一切都已经在改变了。
创媒工场:能具体说说行业内的一些变化吗?
黄升民:现在广告公司的变化,一类是以传统媒体为主,所做业务和传统媒体的关联性依旧很大;另一类是适应新媒体的变化。这两类变化各有各的方向,一个是专业化的分工,一个是和互联网的紧密结合,两者又相互渗透。总体而言,广告公司的转型和媒体的转型、客户的转型是一致的,都必须紧跟传播市场的裂变作出调整。
创媒工场:广告业最缺乏什么样的人才?
黄升民:广告公司普遍缺乏三十出头、有媒体实务、公司实务的管理人才,还有就是熟悉新媒体的人才。此外,广告业务的核心还是策划和创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是短板,再有就是会做市场分析、数据分析的人才。
品牌和读者——杂志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空间
创媒工场:牛文文声称不再不印刷纸质《创业家》了,要转向全面数字化。你怎么看杂志的未来?
黄升民:最近十年,很多杂志已经不是靠广告,而是靠理事单位、赞助单位活下来的。这些杂志已在精细化、专业化的路上做过很多尝试。因为是要给赞助者而不是普通读者看的,它的服务对象更加清晰、服务性更强。
未来,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成功概率会越来越小。这是因为,互联网汇集的海量信息已超过受众的接受能力。杂志代表着对信息的精细加工。它的加工程度比报纸要精、要深,它的目标人群比报纸这个圈子更紧,这就是杂志定位的独特性。当然,这样定位的人群很小,所以单靠靠广告维持生存可能会成问题。
创媒工场:杂志数字化有成功的例子吗?
黄升民:互联网是融合媒体,兼具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元素。而基于纸质的杂志看似没有这方面的优势。杂志和网络竞争,既没有海量受众,也缺乏多媒体手段,岂非死定了?其实不是,因为杂志背后有精确定位的、高忠诚度的读者群。
只要有了读者,就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来获得网络传播的优势。我们时常看到一些汽车、地理、旅行和家居类的杂志,已经在数字化的领域做得很出色。所以说,互联网的技术是开放的,谁都可以用。杂志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在数字化时代生存和发展下去。
此外,杂志还有历史沉淀下来的很强的品牌优势。在互联网信息泛滥的时代,品牌优势格外凸显。
这个场景,类似你每天匆匆赶路上班要吃早点,过去只有一两家早点铺,而现在满街都是,你就会产生更大的困惑,不知该选哪家。这时候品牌就会起关键作用。品牌效应是一种信用、一种习惯、一种依赖,它在现今供给极大丰富的时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消费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