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O 首页]
登陆博客 注册博客  
老农  人气量[6789895]
个人首页 | 管理博客 | 我的文章 | 我的相册 | 我的圈子 | 我的视频  
 
MYBO broadcast
search
 
个人简介
 
姓名:hsm
 
简介:注册之后就才能回复我的文章
看帝国是如何炼成的

    上午有点睡过头了,八点十分才起,暨大的新媒体发展战略研讨会是在八点半开始,我是连滚带爬赶过去,还是晚了五分钟,幸好还有迟到者,大会五十才开始。


    我是第一个发言,介绍三年《媒介》视点,前年的视点是“媒介大时代”,大台大网大报大剧。去年是“新世界”新广电新广告新资本大数据。今年呢?我称之为“媒介生死书”,结语有这样的表述:


    2013年谓之媒介生死之年。我们目睹报业转型之痛楚,剖析影剧业战场之惨烈,继而又不得不为彷徨无助的电视业站台撑腰,再为节节败退的城市媒体当头棒喝。三中全会正开,我们打开了一个尘封多年的主题:媒介产业化。就在2013年行将结束,我们暮然回首,一个庞然大物耸立眼前,媒介帝国主义悄然降临!


    发表最后就是媒介最新刊“媒介,帝国主义”。这期内容很有意思哟,诸位。遗憾的是,我的视点都贴出来了,可是龙八负责的杂志还在印厂呢。


看“帝国”是如何炼成的

 

1996年,是数字时代应该记住的一年。这一年,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中沾沾自喜地描绘着新世纪的到来:也许有一天这些将不再只是梦想,烤箱不仅不会把面包烤糊,而且会在你的早餐面包上,印上你的股票昨天的收盘价。而你的左右袖扣或耳环将能通过低轨卫星互相通信。你的电话会像一个训练有素的英国管家,接受分拣甚至是回答打来的电话。当时,有人说他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未来学家,也有人说他的预言漏洞百出无法自圆其说。18年过去,当我们再次审视当年的预言时,却不得不被尼葛洛庞帝的先见所折服。

当媒介产业跨入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惊涛海啸。乘风破浪弄潮儿有之,随波逐流者不乏,岿然不动者亦有,惊呼溺毙者也并不鲜见。这场海啸过于迅猛,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伴生性结果,真正能够适应的媒介机构其实并不算多,大多数是保守策略之下坐失窗口期的遗憾案例。就在众人扼腕叹息、不知所措之际,新世纪的脚步却未曾迟疑,转型的要求一次高于一次,数字化与产业化成为两股纠缠伴生的推动力量。但凡想要在媒体市场中生存的机构,就不得不顺应这两股力量、借助这两股力量、甚至壮大这两股力量,容不得半分停滞、犹豫、畏缩或抗拒。正如上期封面主题所述,产业化和数字化不是一个选择题,不存在做与不做皆可的可能性。传统媒体需要用数字化来壮大产业,新兴媒体需要用产业化来提升规模。

一瞬十年,站在数字化时代、产业化时代台阶之上的传媒业又走到了哪里?

其实,当初的传统媒体也罢、新兴媒体也罢,无非两种出路:要么融合,要么跨越,都必须以全新的方式对产业进行重组。当下的媒体机构,是凝聚了电视、广播、报纸、音乐、出版、通信、电影等各种形态的庞然大物;当下的媒体产业中,既往的分工领域已经面目全非:卖天线的也能做内容接网络的也能做终端玩搜素引擎的也会铺光纤做碟片出租的也拍电视剧……人热衷快鱼吃慢鱼且赤裸裸弱肉强食,个个野心勃勃希望独树一帜且制霸江湖。就在这不经意之间,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北极到南极,一个边界模糊样态朦胧的媒介帝国悄然崛起。这个媒介帝国巨大无比,对于全球70.46亿人口,从各个角落的覆盖到深入骨髓的渗透;这个媒介帝国成长神速,以几何级的速度膨胀裂变且无分秒停息;这个媒介帝国的成长方式也是极度的单纯明快,绝无酸腐矫情的人文情怀,也无精致细微数理哲学只有“最快”,“最高和“最大”的成长逻辑。

我们不妨从三个角度把握这个媒介帝国的成长逻辑:

成长逻辑之一:效率最优技术逻辑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摩尔定律用最直观的对比,诠释了数字时代人类对效率的追求和技术提升的辩证统一。从3D4K,从1G4G,从光纤到热气球……技术的逻辑起点就是更高的效率,越快越好,越高越好。

然而技术对于媒介而言,只是搭了一座桥,铺路一条路,而推动媒介生态向前发展的还在于另外两个动因。

成长逻辑之二:利润最高商业逻辑。自古以来,商人为了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客户,更的利润,不得不用尽各种方法竞争、抢夺,通过不断拉大差距与压缩成本同业者手中掠取资源与空间所以,任何事物一旦沾染上“商业”的成分与色彩,就必然会想尽方法冲破一切桎梏,将获得“利润”视为最高逻辑与根本目标。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对国内的三网融合路径也就不难理解了。2009年,我国国内六家上市的网络公司平均市盈率曾一度高达62倍,而国外有线网络的平均市盈率也在33倍左右。除了技术、产值等各种原因之外,这种差距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国内网络公司所面临的政策壁垒。终于,2010年初,国内三网融合重提,产业的融合步伐在尘封数年之后再次破冰。

过去,我们每每讨论融合问题时,总是止步政策、囿于监管。但事实上,政策往往是平面的,政府的管制常常是滞后的,顶层设计的缺位、指导思想的不足才是常态这种常态之下,呼唤敢于冒险的吃螃蟹者。而商业的推手和技术的可行性,给吃螃蟹者壮了胆。如果我们用商业化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政府管制、行业壁垒都最终都会被商业的力量摧毁,“管控”从来不是根本性的解决方法。再者,政府的政策背后,不也有利益推手的痕迹吗?

成长逻辑之三:规模最大产业逻辑。当广电、通讯、互联网产业的定义越来越模糊的时候,过往拟定的政策、方针、战略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融合的概念如此彻底地横扫全球,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这是媒介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没错,过去数千年间,跨行业的商业颠覆行为虽然时有发生;然而在今天,全面覆盖性的产业战争笼罩着全球市场,而且从这一刻起,产业追求规模最大的原始逻辑也显现了出来。

效率最优利润最高规模最大。在这三个逻辑的支撑之下,无数媒介组织兴衰沉浮生生死死。为了追求更大规模的产业利益,原本的商业伙伴反目成仇,原来的竞争对手握手言和,最初的无名小卒淬火重生,两败俱伤、成王败寇、四两拨千斤、扮猪吃老虎……各种戏码轮番上演。广播电视也罢、通讯也罢、互联网也罢,在技术、商业、产业三股力量的纠缠、推动下,全部都以全新的方式进行了重组,融合成为新角色,以帝国的面孔,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当我们歌颂新的传媒、新的通讯的时候,其实已在不知不觉中与黑白电视、胶片电影、卡带音乐、纸质书报、信封邮递渐行渐远。当我们因为融合业务的那种互动、多元、进步欢呼的时候,其实已经失去了珍贵的、无法复制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当江南Style在视频上跳着骑马舞,瞬间全球的人都哼出了同样的曲调的时候,那些地球村原本的信息结构、媒介生态真正多元的媒介接触和精神资源获取行为都已经被打破推翻。媒介帝国之于人类文明是否也是一把双刃剑?巨量的信息会不会冲垮传统知识的建构,同时挤扁跟不上节奏的人脑呢?标榜多元互动且宽大无极的虚拟网络背后的可寻址大数据会不会再度捆绑人类奴役思想呢?

无解,所以笔者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当中。



 

    大会发言每人十五分钟。我在十点半离场。一点二十的国航返京。

    

  [ 上一篇日志 ]   [ 下一篇日志 ] 浏览 [1647] 评论 [0] 发表时间 [2013-12-06 21:39:53.0]  
 

回复

共有回复0个 共1页 1


手机认证弹窗

身份验证通知

公安部网安大队要求,

您需要身份验证后,

才能进行此操作!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广告合作 | 问题咨询
Copyright 2007 @ Mybo.com, All Right Reserved. ICP证:京ICP备110065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