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媒介》的选题和厚重,两个月前推出了“报业生死一纸间”的主打,很有厚重感,不少同行见我都提及这期主打,算是历年少见的好东西。诸位同学看了吗?
这期,一如既往,更细更深更刺激,依然还是探讨传统媒体电视的生死问题。仙女出发之初,对电视的未来信心不足,带了许多的疑问,然而,回来汇报的时候,情绪完全颠倒过来,兴奋且充满希望,有点像被打了鸡血针。
我是她们主打文章的第一读者,认真看了,着实被打动了。电视如何?刘三用八问破题,一一列举电视不死且活得坚强。我看到采写的诸多事实,相信了。于是,写下本期的视点文章。
TV活着,生猛且坚强
前不久,本刊推出《报业生死一纸间》的封面,标题漂亮,但现实沉重。业界有人就着这个思路,提出讨论“电视将死”的话题。编辑部一如既往,勇敢接招,编辑记者深入一线基层,环顾国内海外,探访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电视如何?设计的潜台词就是,电视真的行将就木吗?如果是,它的死因何在入土何时?然而,采访的结果却是,在新技术国际化大竞争的环境之下,电视依然活着,而且生猛坚强。
生猛的理由之一:在海内,电视依然为王。编辑部的采访特意从海外开始,因为业内有种声音,国外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更先进,足可以昭示传媒业的未来。在这次的国外电视业梳理中,无论是公共电视台还是商业电视台,无论是内容影响力、营销创新性、还是用户粘着度,海外电视媒体都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与新媒体博弈过程中的胜利者姿态。不是没有冲击,不是没有影响,只是海外电视业的同仁将冲击与影响转化为新生与希望。既然先进者的海外电视媒体依旧屹立前沿,可以全身心融入未来,那么,作为后进者的中国电视又何以自哀自衰呢?
生猛的理由之二:技术创新从未止步,电视可以无缝接入。可以说,唱衰者将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放在了一个对立面上去看待,并表示嗅出了没有技术可言的传统媒体腐朽与落后的味道,表示看不到电视的未来。针对这样的说法,编辑部专门去拜访了广电领域科技一线的资深人士,让深入了解这个媒体技术发展现实与未来趋势的人士为电视生猛作证言。的确,从数据到案例,从政策到实践,从规划到目标,编辑部看到了广电技术的创新实力,看到了电视的光明未来。电视,本身就是新技术的产儿,隐含了创新的DNA,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技术潮流,唯有电视可以无缝接入,因而可以长盛不衰。编辑部这次采访还发现,言及新技术将来,电视台的技术部门信心爆棚,反而是编播部门垂头丧气,正应了俗话所说,知者无畏,无知者惶恐。
生猛的理由之三:收视表现未见颓势。早些时候有人捧出“北京地区开机率降至30%以下”的数据,于是掀起轩然大波,网站报纸包括广电自身的研究机构反复引用这个数据,将其作为电视衰落的证明。笔者心生疑窦,一是说法本身就与收视率专业术语用法相悖,二是从未明示数据出处。为此,编辑记者专门走访当下全球最大的两个收视率研究机构,索福瑞与尼尔森核实“开机率降至30%”之说。两家机构的领导者给出的一致回答:此为数据造谣的典型。该数据运用既不专业更不科学,而且,数据本身就错误百出,不应该给它作二次传播。事实上,无论全球市场还是中国内地,电视收视率在近年来一直走势平稳,甚至常常出现增幅。如果有人质疑维系十数年的索福瑞的抽样调查有偏差,那就看尼尔森网联的海量数据监测好了,如果还是不相信海量数据,不妨就用自己的双眼看看那些名门网站,诸如新浪搜狐,视频新闻充斥首页,点开,哪个不是来自各个电视台?说句冷笑话,如果每个视频注上水印,通过大数据收测,那就会发现互联网原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窃贼。
说生猛,有人会反诘,那是表面现象而已,电视的内容创新和产业经营问题频出,脆弱不堪。真是这样的吗?编辑部继续前行,探访了维系电视台的两个生存基座,一是内容生产系统,二是建构在内容传播之上的经营体系,得到如下报告:
第一、内容优势仍然强劲。有人提起中国的电视内容就要跳脚,恨不得指着各大电视台长的鼻子骂其创新无能。所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在华策收购克顿传媒消息见报之后的第一时间拜访了克顿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涛。对方斩钉截铁的表示:从电视内容创新上来看,我们看到的是勃勃生机,创新不断,好的内容越来越多,许多内容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就在我写这个视点的时候,看到南方网总编辑曹轲在腾讯发的一个微博:
嗨,电视!幸好有中国好声音,幸好有非诚勿扰,幸好有金牌调节,让大众回到了电视机前。理由不多说,就是好听好看好玩。一,有真人可交流,有真事可争议,有真相可期待,说明电视未必是单向输出的冷媒介。二,这三个节目归哪个省哪个电视台,弄不清也不关心,说明好栏目可以自成品牌,且独立运营。
当然,还是有人会质疑,即便有好节目,那不都是购买来的海外节目模式吗,不算自产自创。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对于何谓创新,很长的时间我们都陷于小农意识当中,一铲一锄的自留地产品叫自产,出自大工业流水线的产品就不是自产。同样,埋头一笔一划的“自创”,不承认世界采购的拿来主义同样也可以创新。看看手中的iPhone,属于老乔的独创有多少?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拿来主义的。经济全球化,电视节目也一样。随着电视业的实力增强,全球采购同时,中国的电视台会不会也进入自主研发的阶段呢?我想会的。
第二、广告经营基础依然扎实。好了,有人说电视行将就木,因为其广告价值会越来越低,没有人再愿意投电视了,说到这里通常会举宝洁的例子。诚然,早几年宝洁高调宣布减少传统电视投放,加大新媒体份量,令许多电视经营者寝食不安。最近业内传来的消息说宝洁投放策略有回归,重新重视电视投放了。我认为,宝洁始终没有放弃过电视,作为日化企业的巨头如果放弃电视,无疑是自杀行为。再看王老吉一例,从一个多亿的徘徊到百亿销售,靠的就是产品过硬和电视传播。在本期,编辑部搜集了各类广告主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采访了中国最大的媒介投资管理机构群邑中国。对方表示,虽然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是其在主流受众中的影响力没有变,在整体广告市场中的媒体之首地位也没有变,在应对新媒体冲击时的既有优势更没有变,反而拥有了更多元的辅助传播渠道。
那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会不会影响原来的广告市场格局呢?我认为会的,会大大分流和蚕食一些媒体的份额,如报纸杂志之类。然而,对于电视,尤其是主流电视的分流是不大的,我所看到的事实恰好相反,是一种合流趋势。就拿那个吸金怪物“中国好声音”来看,从电视到网络,又从网络回到电视,两者形成一个传播回环,相互循环共振。再看看它的节目赞助,互联网就是最多的广告投放主。互联网的经营者最喜欢的议题就是电视何时行将就木,好让新生代出场。这伙老江湖为何一边咀咒电视一边又依赖电视呢,耐人寻味。
电视活着,而且生猛坚强,然而,为何会有那么多的唱衰甚至诋毁呢?在一个虚拟经济的时代,概念发明定义先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软实力”。提出一些崭新概念,以此定义区隔别人,这是一种竞争策略。在这个方面,美国可谓老道,早前有诸如信息高速路智慧地球,近来热炒的就是云计算大数据,一旦被定义为“传统的”,“非大数据”的,很可能遭遇非我族类同党伐异的命运。我记得一个心理学实验的小经典:实验者在囚犯被蒙住双眼的情况下告诉其将被执行死刑,用刀背划过囚犯的手腕,之后让其听见持续水流的声音,伪造出囚犯被割腕流血不止的假象,最后囚犯在毫发无损的情况下自行死去。被试者因为心理暗示而放弃生存意志,并停止了全部生命活动,这是一种很可怕的自我催眠。眼下的电视,是不是被定义被催眠被衰亡呢?被唱衰的背后,是不是存在一个巨大的产业阴谋呢?
管它是阴谋还是阳谋,我们只能直面问题,勇敢探索,做出实事求是的回答。这,也就是我们的专业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