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课堂情景是什么?春光明媚,古树绿草,熏风赏花,老者悠然自得,后辈吱吱喳喳,这不是当年孔家店的写照吗?真是。
其实我对课堂没有太多期待,有排期,又发表,问答正常就好。以前在东京读书的时候,无论东大还是一桥,研讨必然混搭,老幼同堂,老师不在,老生把持,有论文说论文,无论文说杂事,很认真,与导师在不在没有关系,发表,研讨贯穿全部。如果问我东京读书什么印象深刻,我就说研讨课。学术的沟通,文化的承传以及上下周围的照应,和研讨课分不开。我见到很多毕业出门做老师的学生,到研讨那天还是照旧出席,不一定发表但是必定参加讨论,而且很投入,与客套无关。毕业了,做老师了,还出席研讨干什么?现在我懂了,作为大学知识生产者其实保持学习的渠道和出席很重要,不然的话,拥有的知识很快陈旧,完全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观察中国的大学教育,教育者的后续教育其实存在最大的问题,拿到博士学位就可以不出席研讨?
研讨完毕通常就到小酒店喝酒。都是AA制。如果有老师,老师出百分之五十,另外,免除留学生我的那份。北京有酒吧缺乏小酒馆,尤其是有情调的酒馆,环顾学校四周,没有像样的吃饭地方。早年东面有男孩女孩,现在装修了。大学内部,不去国交可以去水煮鱼,现在只有国交,吃饭就是吃饭,没有其它。
从上周四开始,研讨课开始改革,周四研讨,中午AA制,今天又进一步,硕博混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