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O 首页]
登陆博客 注册博客  
老农  人气量[6570465]
个人首页 | 管理博客 | 我的文章 | 我的相册 | 我的圈子 | 我的视频  
 
MYBO broadcast
search
 
个人简介
 
姓名:hsm
 
简介:注册之后就才能回复我的文章
聪明节发帖,说说学生事情


  周六上班,上午是博士研讨,发言的人有事来不了,刘三说大国大台事,本期《媒介》主打,名字就叫“大台时代”,很威猛的标题,这期之后,就来个“大网”,“大市”,如何。中午国交吃饭,说起下午还有课,有学生说,以为今天休息,没想到还来。我说怎么不早说呢,让我一大早赶来,让大家休息多好,多一天算一天。
  下午真的有课,先是陈晓鸥发言,她翻译了小林的《美国广告科学运动》,特邀上台讲解。而后,接着上讲内容,然后,自由提问。学生最近可能在弄什么项目,谈的都是与电视台相关的东西,我有点后悔,应该让刘三专门讲讲。
  事情多,信息多,呆在这个学院总是感到在跑步,一停就完蛋,不停又好累,所以有同学发帖说压力大。压力不大在哪?在乡下,在深山,看报说有对北大夫妻,躲进深山二十来年,真是不简单。
  四点多下课,五点多回家。老婆和芭蕉叶出门了,我就在去游泳的空挡写上几句,算是放假前有一个交代,从明天开始,连休三天不发文了。
  最后,发上昨天要发没发的帖子,就是给小白同学写的序。写序的事情多了,有同学看到视点好,用了,也有同学自己写,签字了。这回实打实地写,一个小时一气呵成,小白同学说真是有种让人泪流满面的感觉,真是那么厉害吗?呵呵,宝刀未老呢。

             中国社会广告意识研究的前前后后
  2001年陈素白从厦大来到广院(当时还没有改名,全称为北京广播学院)我的门下攻读广告学硕士。当时问及她的研究志向,说希望到能够到较有学术传统的以实证研究为主的部门学习,于是,就选择了当时最有传统也是最为辛苦的“IMI”(IMI市场信息研究所,出版‘城市消费与生活形态年鉴’)项目组,从硕士到博士一呆就是六年。
  陈素白在IMI期间,正好遇到该项目组为纪念城市消费与生活形态学术研究十周年,在电通的吉田秀雄基金资助下展开了两项重要的研究,一是关于中国城市消费者的个人消费研究,二是关于中国城市家庭消费研究。黄京华教授领衔第一项,我带着陈素白、吕明杰做第二项。在IMI年鉴十年的数据基础之上进行若干专项研究,该项目最终成果出版了《多种形态的中国城市家庭消费》一书。而后,陈素白也完成了她的硕士论文“孩子在家庭消费中的角色作用与成因考察――以中国城市核心家庭为例”并以成绩优秀身份免试读博。
  读博期间切磋下一步的研究领域,是继续家庭消费研究还是开始更加宏大的广告社会态度和意识研究,师生都有点纠结。在我的印象当中,最早展开中国消费者广告态度广告意识研究的是八十年代的人大,当时有倪宁、李海容、王建刚和刘志明等一批年轻学者,开始展开了关于媒体意识、广告意识等项的公众调查。我在一九八七年师从日本一桥大学的山本武利教授,跟着他做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NHK文化基金资助的京沪穗三地居民的媒体接触与广告意识调研。九十年代归国之后,我一直还想继续这个研究,然而,为生计忙碌,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看到陈素白这类年轻学者跃跃欲试,我就推荐她主攻这个领域。中国的广告从恢复到现在已经三十年,期间人们的消费意识广告态度有着种种变化,考察这些变化的表层,是不是可以深入透析和了解转型变革当中的中国社会意识的深层呢?在2006年日本京都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召开的“电视与社会文化影响”(Selling Culture,Sold Culture:Cultural Studies Based on Evidence from Television Commercials)上发表了我与陈素白合作的论文,题为“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识考察”,可以说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个初步回应,也可以说是陈素白的博士论文开题。可能是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料积累,也可能接受过严格的超量的学术训练,陈素白的博士论文写作起来得心应手,顺利通过答辩且获得较高的评价。记得当初评语有此记录:1979年恢复至今,中国广告业已经走过整整30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广告业发展的特殊性,客观上为学界提供了一个迥异于西方广告的现实样本。为适应中国社会及广告业发展的新形势,广告学研究是不是需要及时转换视野、调整方向,在与现实的积极对话中就广告的本体展开深入探讨和反思呢?陈素白在明确提出“广告意识”这一概念,将其纳入社会意识领域的研究范畴,成为切入研究“广告―社会”,“广告―公众”之间关系的视角,围绕中国城市居民广告意识的变迁,尝试透过历史的分光镜来系统考察广告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及社会意识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广告的理解、加强广告学科的学理建设、谐调广告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博士毕业之际,京沪名门大学均有发出邀请,不过陈素白还是选择了她的本科出身��厦门大学。离京的那天晚上,细雨朦胧,我特意载她从东华门靠近故宫,顺护城河绕道故宫午门前。入夜的故宫空寂无人,背靠午门,远眺灯光晕影的天安门城楼,心头忽然体味到一种沉重浑厚却又依稀朦胧的历史感。数年前我带队拍摄的《中国广告二十年》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毛主席画像俯瞰下的长安街,政治的,经济的,商业的,文化的,犹如一条无声的长河。
   中国广告是这条长河当中的涟漪还是波涛?相信阅读陈素白论文的诸位会有自己的答案。
  [ 上一篇日志 ]   [ 下一篇日志 ] 浏览 [2233] 评论 [3] 发表时间 [2011-04-02 20:47:49.0]  
 

回复

共有回复3个 共1页 1


手机认证弹窗

身份验证通知

公安部网安大队要求,

您需要身份验证后,

才能进行此操作!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广告合作 | 问题咨询
Copyright 2007 @ Mybo.com, All Right Reserved. ICP证:京ICP备110065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