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前,听刘三说起百期视点的编辑,有新闻出版署规定,英文缩写要改成中文解释,如视点当中屡屡说到的CMMB,NGB之类,必须改成诸如“移动广播.......”等。听了感到心堵,真不想出书了。早起上网,看到经济观察报的陈泰然博客,真把我心中不快吐露出来,贴上,给我的学生,算是圣诞礼物。
在出版物中禁用外文字母是文化不自信
陈泰然向记者提问分享
这几天,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在通知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
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
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以上种种“严重损害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破坏了和谐健康的语言文化环境,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此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人不得不坚信“禁缩令”之必要与紧迫性。
然而仔细推敲此“禁令”却颇有让我困惑之处,如果说“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还能让我理解,那么“汉语的纯洁性”则让我不知所云。人类的语言本就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在不同区域的人类的相互交流中不断“杂交”、“野蛮生长”的,世界上哪一种语言能保证自己是“纯洁”的?
即拿相对稳定的汉语来说,在近代也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是随着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冲击开始的,表现为大量的西方词语被译介过来成为汉语的一部分;第二次则是1949后,新中国将二三十年代部分语言学家在简化字上取得的成果大规模向全社会推广;第三次革命是今天,一方面是对外交流扩大,港台、和西方的新词融入。其实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我们正经历着汉语的第四次革命,就是网络语言渗入生活。
这四次语言的革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由社会自发力量推动,以人们沟通交流更顺畅为目的。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很多词汇都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从国外语言融合而来的。第一类是意译,比如:干部、卫生、取缔、取消、引渡、手续、积极的、消极的、具体的、抽象的、目的、宗旨、权力、义务……另一些则是音译,如沙发、雷达、沙龙等等。这些曾经陌生的异国词汇如今堂而皇之的进入我们的词典、文件与课本,很难想像如果没有这些词,今天的我们在如何交流。正是这种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语言的互相补充才造就了今日的汉语,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今天的汉语仍在这个过程之中,远没有停歇。
中国文化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并不是排他性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正是因为与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在交流中得到增强并成为民族自信自豪的基础,到如今,我们却在用封闭的排他的手段去维护文化的纯洁性,那么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变成了什么?
我们可以理解,有关部门出台这样的禁令,初衷是好的,是希望振兴当代中国文化的,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中国的“文化自强”的。但是“文化自强”的动力之源来自科技和市场,而并非一厢情愿的行政命令,更为关键的是,在“文化自强”之前,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相关部门,首先要“文化自信”。然而汉语出版物中对于外来语的“盲目排外”很难说是文化大国的自信体现。【经济观察网】本文网址:http://www.eeo.com.cn/observer/shelun/2010/12/22/189639.shtml |
|